- 李秋兰;
鲁迅《伤逝》和萧红《生死场》中书写的女性悲剧命运具有典型性,本文将聚焦于《伤逝》和《生死场》这两个小说文本研究左翼作家鲁迅和萧红在女性悲剧的书写层面上的互文性,主要从悲剧主题、封建男权、女性启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借此窥探左翼作家鲁迅与萧红小说作品的女性视域下的启蒙性。
2023年06期 No.616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红峰;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形构启蒙空间时,不仅继承了自《呐喊》以来的“铁屋子”空间意象,同时又通过仪规型空间意象深化了这一意象构造,同时又不再仅仅固守《呐喊》《彷徨》时期的封闭式的“铁屋子”所指代的被启蒙者蒙昧昏睡想象,而是借由灾异乱世空间的铺陈,开展出启蒙者的行动救世意味。如果说前者还停留在启蒙与蒙昧的简单二元对立上,那么后者则显示出更复杂的“中间物”启蒙意识,展现出启蒙者短期内对彻底改变仪规所致使的蒙昧混沌局面的不抱希望之心境,以及仍然为之付出不求回报的努力的承担意识。
2023年06期 No.616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芳枚;
莫言是一位始终心系故乡的作家,在获得诺奖后创作发表的首部作品集中,依然承载的是有关自我人生记忆的故乡人事,写作风格从传奇走向了日常。在独特的个人叙事中又饱含了集体的历史记忆,而个人与集体记忆的背后蕴含着难以磨灭的创伤性事件。该创伤既是属于故乡集体的,也是属于写作者个人,莫言的书写既构成了对童年创伤的一场延迟性回应,又构成了一场对个人千锤百炼般的心灵锻打。
2023年06期 No.616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车坤玲;
在余华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对声音的描写和运用。以《现实一种》和《古典爱情》为研究文本,运用听觉叙事理论,揭示余华作品中“声音”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呈现小说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建构意义。
2023年06期 No.616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思越;
能自主解读、精读小说,是检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把握小说描写的重要形象,仔细分析,可以锻炼中学生解读课外文本和把握小说主旨的能力。《故事新编》作为鲁迅重要的小说集,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常见选择。以《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为例,引导中学生从最基本的形象分析着手,精读其中的动物形象、“小人”形象和主人公形象,举一反三,可锻炼其解读课外小说的能力。《奔月》是一篇反神话小说,它借神话的驱壳描写了主人公夷羿这一曾经的英雄在后英雄时代的境遇。小说舍弃了神话中常见的神奇性情节叙写、单纯的性格塑造仙魔人物的方法,反在传说人物的生活与精神气质中注入世俗化气息,在多重的形象塑造中,致力于追求对传统的神话小说文学特质的多元反叛,谱写了一曲后英雄时代的寂寞者的悲歌。
2023年06期 No.616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晴;
格非在《迷舟》中大量使用个体无意识书写片段来表现人物精神的敏感和复杂,同时营造小说的迷幻氛围。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梳理了格非在《迷舟》中个体无意识的书写模式;分析了《迷舟》中表现个体无意识的方法是通过极端物化和时间错乱来营造“自我阉割”感;指出了《迷舟》的个体无意识写作特色是“水”的意象、“梦”的笔法、“杏”的意指。
2023年06期 No.616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韬;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以辛丑事件为起点,向读者叙述了跨越百余年的悠久故事。如此容量,如此题材,如此时间跨度,不难感受到作者书写史诗的雄心。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它不是历史。小说只能向历史靠拢,而无法向历史回归。甚至于,连纯粹的历史文本也难以实现对史实的还原。这正是海登·怀特的观点,历史叙事作为一种语言人工品,~([1]683)本质上属于文学操作。小说里文学与历史的交融让怀特的观点与叙事理论成为可供凭借的辅佐工具,本文通过对《北上》的叙事结构、文本层次以及多重视角的分解,详细阐释了徐则臣如何完成其务实的虚构。
2023年06期 No.616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俊;
《孽子》是台湾作家白先勇发表于1983年的一部小说,也是其至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台北市新公园为中心,以少年同性恋李青为代表的一群同性恋少年在放纵与煎熬中求得精神与身体双重救赎的故事。白先勇作为华文文学的重要作家,且这部小说的主体是边缘群体-同性恋。因此自发表以来研究伴随着争议而不断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主题研究、叙事研究、人物形象研究。但结合文本对“孽子”的成因研究则显得不够,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对揭示小说主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揭示其成因也许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
2023年06期 No.61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下载次数:2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梓琳;
《白鹿原》是陈忠实于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其中大量关于婚姻仪式的描写含有丰富的思想文化意蕴。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态度可分遵从、反叛与回归三大类。作家通过对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礼法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关切和同情,但小说中隐含的男性视角又流露出作家对儒家传统的认可和眷恋。
2023年06期 No.61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竞仪;吴都保;
人格化叙事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从人格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小桃树的成长历程对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进行分析,桃核拱出嫩芽猥琐丑陋,映射着作者的自我窘境;弱小的小桃树身处角落无人问津却仍在风雨中顽强挣扎,同命运斗争,这是一种逆境中的生命哲学;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终在枝头绽放灼灼桃花,投射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和情志。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一种人格化的特殊符号,是作者怀揣着的人生“大梦想”。
2023年06期 No.61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琦雯;
英国奇幻文学作家尼尔·盖曼在其作品中通过迥异的奇幻世界触及了不同文化和神话传说,拓展了魔幻现实主义叙述的可能性,使读者产生共情。其作品中奇幻世界的时空逻辑安排、超自然之物象征书写、经典童话意象的互文与解构等奇幻叙事特性,透视人类内心,展示了作家人类和宇宙万物形成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年06期 No.61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裴小维;
英国当代小说家D.M.托马斯创作的《白色旅馆》以差异性的叙事方式、多样化的整体构思、创新型的写作技巧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独树一帜。本文将从作者托马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编码——“立”与解码——“破”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对文本所体现的欲望与生命内在性进行详细地阐述与反思,从而在主人公无意识的深处解码出被精神分析层层编码的流以达到深入了解和剖析精神分析理论层次的最终目标。
2023年06期 No.61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紫溪;
不可靠叙事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主人公碎片化的记忆中一点点剥离出当时的真相,本文以当代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契约型不可靠叙述和疏远型不可靠叙述,来了解作者如何把握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2023年06期 No.616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邹乐;
《一个荒唐人的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寓言式短篇小说,作家通过对“荒唐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阶段形象和心理的细致刻画,描绘了一个自由理想的乌托邦世界,表达了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诉求。同时,在继承发展“地下室人”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荒唐人”的形象内涵和哲学意蕴,这对在现代社会中建构自由与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06期 No.61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晓玥;
本文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巴赫曼对战后奥地利社会的四类社会群体(杀人犯、反思者、受害者和女性群体)不同生存状况的刻画。并由此揭露出,只有彻底铲除奥地利社会仍旧猖獗的法西斯思想以及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传统,奥地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才能迎来新生,“杀人犯”的罪行才能得到清算,奥地利社会才能迎来真正的新时代。
2023年06期 No.61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艳秋;
堀田善卫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战小说,其中《时间》不仅是极少数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小说,而且是第一部从战争受害者的中国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小说,此外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本文将从《时间》中双视角下动物意象的描写出发,进一步探讨堀田善卫的战争观。
2023年06期 No.616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文璇;
《去吧,摩西》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美国南方庄园麦克斯林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展现了南方往昔的荣耀和传统,同时揭示了南方庄园的悲剧。在该作品中,福克纳运用了镶嵌体裁,通过对《圣经》原文的引用、俚语的使用和典故的化用,丰富了角色的形象,从角色的杂语性特征中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意义,隐含着作者的深刻意图。
2023年06期 No.61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梦仙;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前人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从女性批评等多个角度展开,而从空间角度出发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却很少。空间转向下,空间理论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空间视角值得被进一步的广泛探讨。小说中的空间可被划分为: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前者指人物居住其间的物理空间,后者则指人物的内心空间。通过将逃离母题和空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都被现实所压迫,渴望逃离,这既体现在物理层面也体现在隐喻层面。
2023年06期 No.616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包思婕;
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接受了左拉自然主义的影响,在描写人物形象时采用“照相机”的方式客观冷静地把角色特征展露出来。这部作品里的人物角色与当时日本所处的明治时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期,资本主义与封建残余势力矛盾斗争加剧,加上现代文明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传播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地狱之花》里的园子、利根子、富子、长义、水泽等群像式的人物正处在复杂且特殊的明治初期,人物角色的背后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焦虑,这种身份焦虑促成了人物角色的主要特征。在这部作品里既能看到永井荷风对西方自然主义思想的接受,也能看到当时关于日本明治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因此本文以日本明治时代特征为背景,对作品中主要人物角色各自不同的“身份焦虑”作出根源性的分析和思考。
2023年06期 No.616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靳滢帆;
民谣作为一种展现民俗风情和文化的民间口头文学,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作为英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受到了英国传统民谣艺术的深刻影响。在其成名作《远离尘嚣》中,哈代巧妙地安排和穿插了大量民谣片段,不仅使其作品极具艺术性和个人特色,更是在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文化氛围烘托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3年06期 No.616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