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家

  • 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悲剧根源

    郭津;

    <正>作者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也是黑人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多年来,她在研究、推广黑人文学和黑人传统文化上做出了持续不断的贡献。莫里森的写作深植于黑人文化传统,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美国黑人群体艰难的生存境遇,在她看来,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

    2023年06期 No.61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1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篇探赏

  • 鲁迅《伤逝》与萧红《生死场》的启蒙性

    李秋兰;

    鲁迅《伤逝》和萧红《生死场》中书写的女性悲剧命运具有典型性,本文将聚焦于《伤逝》和《生死场》这两个小说文本研究左翼作家鲁迅和萧红在女性悲剧的书写层面上的互文性,主要从悲剧主题、封建男权、女性启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借此窥探左翼作家鲁迅与萧红小说作品的女性视域下的启蒙性。

    2023年06期 No.616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1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空间意象互文

    何红峰;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形构启蒙空间时,不仅继承了自《呐喊》以来的“铁屋子”空间意象,同时又通过仪规型空间意象深化了这一意象构造,同时又不再仅仅固守《呐喊》《彷徨》时期的封闭式的“铁屋子”所指代的被启蒙者蒙昧昏睡想象,而是借由灾异乱世空间的铺陈,开展出启蒙者的行动救世意味。如果说前者还停留在启蒙与蒙昧的简单二元对立上,那么后者则显示出更复杂的“中间物”启蒙意识,展现出启蒙者短期内对彻底改变仪规所致使的蒙昧混沌局面的不抱希望之心境,以及仍然为之付出不求回报的努力的承担意识。

    2023年06期 No.616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莫言短篇小说《左镰》的创伤书写

    田芳枚;

    莫言是一位始终心系故乡的作家,在获得诺奖后创作发表的首部作品集中,依然承载的是有关自我人生记忆的故乡人事,写作风格从传奇走向了日常。在独特的个人叙事中又饱含了集体的历史记忆,而个人与集体记忆的背后蕴含着难以磨灭的创伤性事件。该创伤既是属于故乡集体的,也是属于写作者个人,莫言的书写既构成了对童年创伤的一场延迟性回应,又构成了一场对个人千锤百炼般的心灵锻打。

    2023年06期 No.616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实一种》和《古典爱情》中的听觉叙事

    车坤玲;

    在余华的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对声音的描写和运用。以《现实一种》和《古典爱情》为研究文本,运用听觉叙事理论,揭示余华作品中“声音”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呈现小说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建构意义。

    2023年06期 No.616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鲁迅小说《奔月》中的形象分析

    徐思越;

    能自主解读、精读小说,是检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把握小说描写的重要形象,仔细分析,可以锻炼中学生解读课外文本和把握小说主旨的能力。《故事新编》作为鲁迅重要的小说集,是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常见选择。以《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为例,引导中学生从最基本的形象分析着手,精读其中的动物形象、“小人”形象和主人公形象,举一反三,可锻炼其解读课外小说的能力。《奔月》是一篇反神话小说,它借神话的驱壳描写了主人公夷羿这一曾经的英雄在后英雄时代的境遇。小说舍弃了神话中常见的神奇性情节叙写、单纯的性格塑造仙魔人物的方法,反在传说人物的生活与精神气质中注入世俗化气息,在多重的形象塑造中,致力于追求对传统的神话小说文学特质的多元反叛,谱写了一曲后英雄时代的寂寞者的悲歌。

    2023年06期 No.616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格非《迷舟》的个体无意识书写

    李晴;

    格非在《迷舟》中大量使用个体无意识书写片段来表现人物精神的敏感和复杂,同时营造小说的迷幻氛围。本文结合心理学理论,梳理了格非在《迷舟》中个体无意识的书写模式;分析了《迷舟》中表现个体无意识的方法是通过极端物化和时间错乱来营造“自我阉割”感;指出了《迷舟》的个体无意识写作特色是“水”的意象、“梦”的笔法、“杏”的意指。

    2023年06期 No.616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则臣《北上》虚构史诗的叙述策略

    沈韬;

    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以辛丑事件为起点,向读者叙述了跨越百余年的悠久故事。如此容量,如此题材,如此时间跨度,不难感受到作者书写史诗的雄心。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它不是历史。小说只能向历史靠拢,而无法向历史回归。甚至于,连纯粹的历史文本也难以实现对史实的还原。这正是海登·怀特的观点,历史叙事作为一种语言人工品,~([1]683)本质上属于文学操作。小说里文学与历史的交融让怀特的观点与叙事理论成为可供凭借的辅佐工具,本文通过对《北上》的叙事结构、文本层次以及多重视角的分解,详细阐释了徐则臣如何完成其务实的虚构。

    2023年06期 No.616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先勇《孽子》中同性恋群体的“孽子”形象

    刘俊;

    《孽子》是台湾作家白先勇发表于1983年的一部小说,也是其至今为止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台北市新公园为中心,以少年同性恋李青为代表的一群同性恋少年在放纵与煎熬中求得精神与身体双重救赎的故事。白先勇作为华文文学的重要作家,且这部小说的主体是边缘群体-同性恋。因此自发表以来研究伴随着争议而不断深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主题研究、叙事研究、人物形象研究。但结合文本对“孽子”的成因研究则显得不够,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仅对揭示小说主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揭示其成因也许可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意义。

    2023年06期 No.616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下载次数:2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白鹿原》中的婚礼仪式描写及其意蕴探寻

    王梓琳;

    《白鹿原》是陈忠实于199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其中大量关于婚姻仪式的描写含有丰富的思想文化意蕴。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态度可分遵从、反叛与回归三大类。作家通过对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礼法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关切和同情,但小说中隐含的男性视角又流露出作家对儒家传统的认可和眷恋。

    2023年06期 No.616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人格化叙事手法

    王竞仪;吴都保;

    人格化叙事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能够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从人格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小桃树的成长历程对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进行分析,桃核拱出嫩芽猥琐丑陋,映射着作者的自我窘境;弱小的小桃树身处角落无人问津却仍在风雨中顽强挣扎,同命运斗争,这是一种逆境中的生命哲学;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终在枝头绽放灼灼桃花,投射出作者心中的理想和情志。贾平凹笔下的小桃树不仅是生命的象征,更是一种人格化的特殊符号,是作者怀揣着的人生“大梦想”。

    2023年06期 No.616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5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家研究

  • 试论葛亮小说的历史书写

    陈璇;

    葛亮的小说素有“中国三部曲”之称,在风起云涌、动乱兴衰的年代,无论是写南京,还是写民国,在葛亮笔下,始终是“家”与“国”相联结的历史,是“城”与“人”相生的历史,是“传奇”与“日常”相钩沉的历史。葛亮小说历史主题的初探,从葛亮小说的家族史、城市史与女性命运以及民间与底层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家”“城”“人”刻画下的历史蕴涵,勘探历史书写中的灵魂力量。

    2023年06期 No.61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韩松与鲁迅笔下疾病和医药的隐秘对话

    李浩业;

    王德威先生提出鲁迅和韩松的作品在触及“神思”和“悬想”展开了疾病与医药的隐秘对话。这样的主题在鲁迅与韩松的作品中屡见不鲜。虽然鲁迅与韩松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都通过阐述“铁屋子”下的社会惨酷现实,达到一种社会评判和思想启蒙的效果,他们常以冷静的笔法,配合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一幅被异化的现实场景。他们立足于现实,展开了一场“疾病”与“医药”的对话。

    2023年06期 No.616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嵇康与陶渊明诗歌中的琴意象比较

    温倩楠;

    魏晋是琴与文人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从文学意象的角度探察嵇康和陶渊明诗歌中“琴”意象书写内涵的异同,从而分析以嵇康和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文人在乱世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从相同之处看,嵇康和陶渊明都托琴寄寓了在体悟自然中追求超然的情怀,以及在游仙访道中希冀隐逸的志趣;从不同之处看,抒情内容上嵇康的苦闷失意与陶渊明的安逸闲趣形成对比,审美趣味上也体现出诗歌中“琴”意象的雅化与生活化,性情志趣上展现出二人隐与逸的不同倾向。

    2023年06期 No.616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冯至诗文中“工作”的特质

    汤程博;

    “工作”与“观看”是罗丹艺术创作的基础,对里尔克与冯至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深深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与生活当中。“工作”这个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在这里显然具备了别开生面的特质:“投入”,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使艺术灵感不断迸发;“寂寞”,在广大的寂寞中探索、沉思、冥想,将“情感”转化为“经验”;“忍耐”,忍耐着现实的痛苦,默默酿制将来的果实。

    2023年06期 No.616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枣“元诗”观念的一种拉康式反思

    王洁;

    在“元”意识的影响下,语言被放于本体的地位,这一转向“语言言说”的诗学主张正是张枣所提出的“元诗”概念的基本语境。语言的本体转向的另一面则是作者的大他者(预言家/上帝)转向。本文在明确张枣的“元诗”概念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基础上,引入拉康的话语理论从“语言”、“大他者”以及“主体”三个方面对“元诗何为”的问题展开分析,为我们重新思考“元诗”结构与写者姿态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2023年06期 No.61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他山采石

  • 英国作家尼尔·盖曼的奇幻叙事特色

    周琦雯;

    英国奇幻文学作家尼尔·盖曼在其作品中通过迥异的奇幻世界触及了不同文化和神话传说,拓展了魔幻现实主义叙述的可能性,使读者产生共情。其作品中奇幻世界的时空逻辑安排、超自然之物象征书写、经典童话意象的互文与解构等奇幻叙事特性,透视人类内心,展示了作家人类和宇宙万物形成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年06期 No.61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神分析学说下《白色旅馆》中的立与破

    裴小维;

    英国当代小说家D.M.托马斯创作的《白色旅馆》以差异性的叙事方式、多样化的整体构思、创新型的写作技巧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独树一帜。本文将从作者托马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编码——“立”与解码——“破”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对文本所体现的欲望与生命内在性进行详细地阐述与反思,从而在主人公无意识的深处解码出被精神分析层层编码的流以达到深入了解和剖析精神分析理论层次的最终目标。

    2023年06期 No.616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黑一雄《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

    王紫溪;

    不可靠叙事是叙事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从主人公碎片化的记忆中一点点剥离出当时的真相,本文以当代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远山淡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契约型不可靠叙述和疏远型不可靠叙述,来了解作者如何把握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2023年06期 No.616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一个荒唐人的梦》对地下室人的发展

    邹乐;

    《一个荒唐人的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寓言式短篇小说,作家通过对“荒唐人”梦前、梦中、梦醒三个阶段形象和心理的细致刻画,描绘了一个自由理想的乌托邦世界,表达了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诉求。同时,在继承发展“地下室人”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荒唐人”的形象内涵和哲学意蕴,这对在现代社会中建构自由与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06期 No.61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巴赫曼《在杀人犯与疯子之中》的群体刻画

    蔡晓玥;

    本文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巴赫曼对战后奥地利社会的四类社会群体(杀人犯、反思者、受害者和女性群体)不同生存状况的刻画。并由此揭露出,只有彻底铲除奥地利社会仍旧猖獗的法西斯思想以及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传统,奥地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才能迎来新生,“杀人犯”的罪行才能得到清算,奥地利社会才能迎来真正的新时代。

    2023年06期 No.61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堀田善卫《时间》里动物意象描写所折射的战争观

    张艳秋;

    堀田善卫作为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他创作了一系列反战小说,其中《时间》不仅是极少数直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小说,而且是第一部从战争受害者的中国人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小说,此外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本文将从《时间》中双视角下动物意象的描写出发,进一步探讨堀田善卫的战争观。

    2023年06期 No.616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的镶嵌叙事

    李文璇;

    《去吧,摩西》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美国南方庄园麦克斯林家族由盛而衰的故事,展现了南方往昔的荣耀和传统,同时揭示了南方庄园的悲剧。在该作品中,福克纳运用了镶嵌体裁,通过对《圣经》原文的引用、俚语的使用和典故的化用,丰富了角色的形象,从角色的杂语性特征中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意义,隐含着作者的深刻意图。

    2023年06期 No.61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视阈下《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逃离

    韩梦仙;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前人对这部作品的文学批评从女性批评等多个角度展开,而从空间角度出发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却很少。空间转向下,空间理论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空间视角值得被进一步的广泛探讨。小说中的空间可被划分为:外在空间和内在空间,前者指人物居住其间的物理空间,后者则指人物的内心空间。通过将逃离母题和空间联系起来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都被现实所压迫,渴望逃离,这既体现在物理层面也体现在隐喻层面。

    2023年06期 No.616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2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狱之花》人物身份焦虑的批判性思考

    包思婕;

    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接受了左拉自然主义的影响,在描写人物形象时采用“照相机”的方式客观冷静地把角色特征展露出来。这部作品里的人物角色与当时日本所处的明治时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时的日本正处于资本主义的萌芽期,资本主义与封建残余势力矛盾斗争加剧,加上现代文明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传播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地狱之花》里的园子、利根子、富子、长义、水泽等群像式的人物正处在复杂且特殊的明治初期,人物角色的背后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份焦虑,这种身份焦虑促成了人物角色的主要特征。在这部作品里既能看到永井荷风对西方自然主义思想的接受,也能看到当时关于日本明治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因此本文以日本明治时代特征为背景,对作品中主要人物角色各自不同的“身份焦虑”作出根源性的分析和思考。

    2023年06期 No.616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中的民谣艺术

    靳滢帆;

    民谣作为一种展现民俗风情和文化的民间口头文学,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作为英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受到了英国传统民谣艺术的深刻影响。在其成名作《远离尘嚣》中,哈代巧妙地安排和穿插了大量民谣片段,不仅使其作品极具艺术性和个人特色,更是在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文化氛围烘托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3年06期 No.616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7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古典重读

  •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论

    肖立成;

    刘备形象,众说纷纭,就“拥刘反曹”这一主题而言,刘备是一个工于心计,城府很深的“仁君”形象,他提出“惟德可以服人”,重视民的作用。就雄才大略而言,其机谋干略可与曹操媲美,他的性格以长厚为主,但也有骄傲、刚愎自用的一面。刘备虽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但却有一种悲壮美,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023年06期 No.616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7K]
    [下载次数:1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桃花扇》中爱情幻灭的悲剧美

    陈惠;

    《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所作的杰出传奇剧本,剧中弥漫着爱情、政治等多重悲剧意味。孔尚任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倾注其中,通过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悲剧表达了自己家国兴亡的悲叹与感伤,同时也借侯方域的角度表现了明朝末年人们普遍的幻灭思想。无论是剧本中的人还是物都透露出了一种幻灭的悲剧感。这种幻灭感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相互融合,又通过生逢于其中的人们体现出来。本文试图通过对《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层面悲剧内涵的分析,来深层次挖掘其中爱情幻灭的独特审美体验与崇高的悲剧内涵。

    2023年06期 No.616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0K]
    [下载次数:1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诗经》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

    赖妍雪;

    文人雅士们常常以花类来抒发自己情志,花类喻体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含义。着眼于《诗经》花类喻体的起源、构成及其情感寄托等文化意蕴,在国内外的研究上,对《诗经》中所涉及到的花类喻体进行总体梳理,探究了《诗经》中花类喻体的构成因素,以及花类喻体的情感寄托。指出《诗经》中的花类喻体对后世文人创作有深远影响。

    2023年06期 No.616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9K]
    [下载次数:7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桃花源记》中的二重对立

    辛莹琪;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散文代表作品。《桃花源记》仅320字,但在这千古名篇中却有着诸多值得探寻的矛盾对立,学界对《桃花源记》的内涵及其对立关系始终存在诸多争论。故本文将从二重对立的角度,对《桃花源记》中的矛盾对立进行深入剖析。

    2023年06期 No.616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4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教法

  • 古诗词用典的教学策略

    易明珠;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相对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字面意义以及作者借助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古诗词中,用典类古诗词占比很大,如何高效开展用典教学,如何寻找用典教学的突破口等问题困扰着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对高中语文用典类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此,对高效开展用典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

    2023年06期 No.616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5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卡夫卡《变形记》教学新探

    仝娜;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加入丰富了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的魅力,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更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教师在探索中不断尝试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在实践中承继思维的创新。以任务驱动促教学,以思维创新促发展。从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变形记》的教学也需“变形记”。

    2023年06期 No.616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2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诗词情境教学探析

    雷霞;代晓冬;

    古诗词作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就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而言,仍存在效率低、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论文以高中古诗词教学为对象,从情境教学的角度探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其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2023年06期 No.616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4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活化的写作教学探究

    华东;

    写作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初中学生取得更好的语文成绩。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元素,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提高语文写作水平。本文基于生活化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展开探究,首先,文章对初中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意义进行简要概述,随后针对教师如何促进生活化语文写作教学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目的是为了推进初中语文生活化写作教学质量。

    2023年06期 No.616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王海军;王童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称《课标》)中多次提到“情境”这一概念,且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其学习兴趣。高中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在整个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对于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以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为题,基于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应然状态的探讨,对其现状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为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2023年06期 No.616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9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教材解析

  • 《雷雨》教学内容的选择

    莫健军;

    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时代也影响着教学内容。《雷雨》从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以来,从未退出过舞台。那么,入选率如此高的选文,而又不受高考和课堂教学的重视,因此,逐渐有一线教师一遇到戏剧文学就一笔带过,不知道如何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这可以结合相关资料进行综合考虑,试着抓住核心,从戏剧冲突出发;集合要素,从戏剧人物入手;回归根本,从戏剧语言中积累。

    2023年06期 No.616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6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窦桂梅《阿长与山海经》课例特色与启示

    赵沿超;何清;

    窦桂梅老师的“千课万人·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示范课《阿长与<山海经>》中很好地体现了她的教学特色,以及其中蕴含的阅读指向写作的新思路。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学习任务群,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总结出在文本的教学之中要注意核心素养的体现,提倡语文各要素的“共生”,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启示通过将阅读指向写作,把教学落实到学生独特体验与思考的表达,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2023年06期 No.616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0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威尼斯商人》中的悲剧性因素

    陈晓茜;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作品,进而被选入语文教材,旨在引领学生感受经典戏剧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体会戏剧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虽然这部喜剧充满滑稽和讽刺意味,但它所蕴含的悲剧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宗教歧视、爱情观念和金钱观念等方面都呈现出浓厚的悲剧性色彩,因此,这部作品极具批判性和现实价值,值得读者反复阅读。

    2023年06期 No.616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8K]
    [下载次数:1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写作特色

    吉琼枝;王超;

    《精神的三间小屋》以诗意的笔触,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修建过程描绘出来,并通过展现个体头脑被他人思想侵占时的严重损害唤起大众对于自我的思考。毕淑敏对三间小屋的细致描述,自然灵动中表露出对自我的渴求与追寻。

    2023年06期 No.616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6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记承天寺夜游》名师课例比较分析

    刘杨;方星移;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初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王崧舟、余映潮、罗豫三位名师执教此课的案例,在“诗意语文”“板块教学”和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教学特色。通过比较,我们在文言文“教什么”和“怎么教”得到启示,应从解读教材、重视诵读、任务驱动三方面进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在积累中建构语言、在训练和品鉴中提升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并传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06期 No.616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1K]
    [下载次数:1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周伟伟;

    《义务教育课程与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中是学生审美观念的养成期。中学语文教科书是培育学生审美观的出发点。古代散文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教学古代散文培养学生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例,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美、结构美和景物形象美,以对初中散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进行研究探讨。

    2023年06期 No.616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0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艺杂谈

  • 唐代女冠诗人的儒释道情缘

    李丹;

    本文以唐代大为盛行的儒释道思想为切入点,以唐代三大女诗人作品为代表,从其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出发,探究女冠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剖析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女冠诗人群体和作品的文化精神。

    2023年06期 No.616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8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嵩歌词的艺术特色

    吴彤;

    当代流行歌曲作为人们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存在,许嵩作为流行音乐界知名的音乐创作人深受大众喜爱。其歌词选用意象整体呈现“雅”的风格,可分为自然意象、生活意象两类。歌词意象以承续、叠加、剪接的方式进行组合,并通过化用、示现、比拟等修辞进行修饰,其中多融入传统诗词,词汇选用得体,且以愁苦奠定歌曲感情基调,整体呈现出淡雅多愁的意境特征。

    2023年06期 No.616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9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元杂剧中婚恋剧之定情信物鉴赏

    张委委;彭洁莹;

    元杂剧婚恋剧中,定情信物作为忠贞爱情的见证,以其独特的内涵与意义在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预示大团圆结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定情信物在剧中的选择与使用,体现了元代文人及女性逐渐觉醒的反叛意识,是中国古代传统婚恋观的一次重要突破;另一方面,定情信物并没有摆脱古代聘礼的桎梏,剧作家追求的婚恋自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023年06期 No.616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吸血鬼小说中吸血鬼形象的嬗变

    吴青青;王丹;

    作为西方人创造出来的超自然角色,吸血鬼形象凝聚了西方人的社会心理诉求,而西方人的社会心理长久以来受到作为西方伦理基础的基督教的深刻影响。由于吸血鬼与基督教间的对立关系,吸血鬼成为对抗基督教神学压迫的先锋。19-21世纪三部吸血鬼小说代表作(《德古拉》《夜访吸血鬼》、“暮光之城”系列小说)中的吸血鬼形象嬗变,映射着三个世纪以来西方人“自我”对基督教神学统治的反叛与突围。这种反叛与突围,又和尼采的反基督而主张强力的生命哲学之间有着契合之处。

    2023年06期 No.616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萧统《文选》宫殿赋的儒家思想探析

    唐宣炜;

    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和何晏《景福殿赋》是唯二被收入《文选》的宫殿赋作。在对宫殿的视听表达上,一重感官体验,一重教化。在思想表达上,体现为正统儒家观与援道入儒的区别。《文选》收录两赋的原因是其艺术手法与尊王思想的出众。

    2023年06期 No.616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探索争鸣

  • 明代诗僧研究综述

    张永杰;

    诗僧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创作群体,而明代诗僧规模庞大,超过此前任何时代。近年来学术界对明代诗僧的研究很多,主要从诗僧生平交游、文学创作等角度展开。此外,对易代之际的诗僧群体或个体的关注较多,但对明代诗僧的整体研究不足。因此,希望今后的研究能进一步挖掘明代诗僧的文学价值,提高研究的整体性,进行多维度研究。

    2023年06期 No.616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7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试论中日文化里“狐”与“狸”之异同

    高怡彬;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汉字文化圈。研究表明汉字传到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对日本影响深远。而汉字流传到日本后其本义与日本文化融合发生了一些变化,导致其逐渐与中国的汉字字义演化分流。本文主要分析了“狐”与“狸”二字在中日两国使用情况的异同,包括字义的异同、形象的演变以及使用频度的差异,由此得以窥见汉字字义与其文化形象在中日两国不同文化环境影响下所演变出的不同结果。

    2023年06期 No.616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8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刘再容;张文明;

    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每门课程都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中职语文在实施课程思政中的核心问题是“思什么政”“用什么思政”“怎样思政”“思政的效果如何”。针对以上问题,其解决措施是以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以真实生活教育情境为指引,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构建“三环六步”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2023年06期 No.616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唐宋诗词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张宁;戴亮;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读法。《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唐宋诗举要》《唐宋词举要》等读本折射出不同时代阅读趣味、阅读意识、阅读方法的发展演进。图像叙事时代强调新鲜、敏锐的“言情”和精粹、形象的“说事”。大学生古典诗词阅读要深味情与事,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发挥想象,寻找作品中的“意义空白”,自己“补白”和“填空”,直抵阅读体验和审美感受,使诗词原本含蓄蕴藉的主旨得到具象化演绎,从而有效提升知识、精神、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2023年06期 No.616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5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柴雪松;高淑平;

    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的学科,其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设需要充分体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性质。要跟随社会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建设一个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跨学科的合作与实践,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增强学生的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展学生的就业空间,充分发挥其跨学科专业的特性与优势。

    2023年06期 No.616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纵横

  • 挽歌诗中丧礼文化的嬗变

    王冬月;

    挽歌诗是生者对死者的追思哀悼,本文纵轴以挽歌诗的发展为主要脉络,展现出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由简至繁再到简的过程。横轴以各个时期代表作品进行分析,以中国古人在生命的长河中对生死观的演变,梳理出“哀挽文化”。挽歌诗是对生命有限性及其价值无限性的探寻,是中华民族克服对死亡恐惧的产物。

    2023年06期 No.616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流媒体视域下戏曲“出海”的路径

    何嘉乐;

    在当今娱乐多元化的背景下,戏曲艺术逐渐式微,传统戏曲的传承与海外传播问题一直是戏曲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流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为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2022年初,一首时长不到三分钟的戏曲唱段《神女劈观》在海外流媒体平台上爆火,激起海外网友的惊叹,带动了中国戏曲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播。在信息多元化、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下,如何在不损害戏曲艺术传统审美习惯的前提下,遵循戏曲表演的艺术特点,运用创新的方式,通过视频流媒体平台推动戏曲“出海”,原创戏曲唱段《神女劈观》能为此提供一些可行之径。

    2023年06期 No.616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影视与旅游历史文化营销关系探寻

    王秀琴;

    影视和旅游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果,实践证明,影视的旅游宣传效果是惊人的,影视的效应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文化营销作为一种打动人类精神和激起共鸣的深层次的活动,是影视的载体,也是旅游营销的内涵及成功所在。面对当前形形色色的影视宣传,其中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影视所体现的地域背旅游者消费者的文化脉搏。

    2023年06期 No.616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5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博士论坛

  • 宋伯鲁的《托多克道中戏作胡桐行》与精神家园建构

    王玮;

    宋伯鲁的《托多克道中戏作胡桐行》开中国文学胡杨书写之先河,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的集大成者。在诗歌中,他视胡杨林为万灵的藏身地,能够容纳包容形形色色的生灵,是一个类似甚至超越陶渊明的桃花源的一个理想生存空间;而胡桐则是凤凰为之欣喜的梧桐,具有执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掀天踔地的革新叛逆精神,能够成为纵横天地、探索宇宙的舟航;表征着因眼界心胸打开而发现的未知事物,表达了诗人对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有着生命活力和革新叛逆精神的生存空间的向往,呈现出一位虽然历经打击、但依旧初心不改、心怀热爱、乐观旷达、渴望求知与探索、具有对话精神和启蒙意识、谦逊而又狂傲的一代大儒形象。

    2023年06期 No.616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格林兄弟及佩罗“蓝胡子”童话比较研究

    黄艺;

    “蓝胡子”曾是初版《格林童话》中收录的一篇。后格林兄弟发现其源于法国人佩罗的同名童话,遂删之。但细品后,除主要情节类同外,格林版早已充满德国要素。德、法两个文本可谓和而不同,具有明显国别差异。本文将通过触摸该童话所反映的、法国文明和德国文化的理论模式,以关照这两部颉颃互异的“蓝胡子”童话。

    2023年06期 No.616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疆高校唐诗教学现状与价值

    祖木来提汗·阿里木;

    新时代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不能分离科学与人文,一旦这两者分离,那就很难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所要求的“德才兼备”、既具有科学和人文精神的人才。新疆高校按照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在高校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健全发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培养上不断努力和采取措施。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为研究个案,详细探析在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和唐诗教育关系、新疆财经大学唐诗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上的价值等。

    2023年06期 No.616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当代文学教育家 鲁枢元

    <正>鲁枢元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原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人物经历: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72年郑州铁路局师范学校任教1981年郑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86年破格晋升为正教授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被批准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一级)1993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

    2023年06期 No.616 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