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家

  • 余光中:东西化合的先锋写作

    任毅;

    处在西化文化的包围之中,现实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使余光中重新感悟和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余光中在重归民族古典诗学时也不忘当下文化,他要找到一种源深流长的现代诗歌风范,实现古今中外的完美化合。他的诗“在内涵上,可以说始于反传统而终于吸收传统;在形式上,可以说始于自由诗而终于较有节制的安排”。这也就使余光中诗歌从“西化”初期至今,一直存在着区别于同时代的台湾诗人的先锋性。

    2022年03期 No.571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0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作快评

  •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很害怕,吓得快要屁滚尿流时,便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2022年03期 No.57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悬浮”人世中的光——评汤成难的《巴塘的礼物》

    曹霞;

    <正>在汤成难的小说中,人物总是生活在“别的地方”:《老胡记》中的小鹿租房住,在面馆打零工。父亲离异后另有一个家,但那里没有他的位置。《海水深蓝》中的QIU是从中国去日本的打工人,却在2011年的大海啸中失去了妻女。虽然他依然留在那儿,但生活已经完全被抽去了根基。在《巴塘的礼物》中,主人公是一个货车司机。

    2022年03期 No.571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茵的村庄

    菡萏;

    <正>一来的那天,一眼便望见与她家毗邻不远的一座土坯房。茵去挖野韭菜,踏板车驮着一袋晒干的橘子皮,从那条长满荒草的小路上来。她忙着开门时,我去了隔壁老伯家。老人端坐在门前一把经年木椅上,双手交叠握着一把老榆木拐棍,目视前方。十点多的阳光,照着他土黄色的半张脸,有点冷艳。他一动不动,像个金人。身后是略略歪斜的黄泥巴土坯房,每块躯体都裂着细小龟纹,似久经风吹的疼痛,却岿然不动。

    2022年03期 No.571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村庄的肌理与体温——评菡萏的《茵的村庄》

    周聪;

    <正>菡萏的《茵的村庄》是一组从不同角度来呈现当下村庄内在肌理与体温的作品,在“我”的观察中,村庄的自然风貌、家族的历史、个体的命运,共同构成了村庄的精神品格。具体说来,当我们重返乡村的历史,那些在时光深处的票据、账单,拼贴出村庄的经济学图谱,村民的日常生活隐藏在数字化的表述背后,不动声色。数字化是一种路径,

    2022年03期 No.57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方言

    王二冬;

    <正>~~

    2022年03期 No.57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只鸟的乡愁”——评王二冬的《方言》

    赵目珍;

    <正>对很多人来说,乡愁都是进入内心的第一个精神伤口。他们通过对故乡的反复咀嚼与回味,将个人带入到那个“没有管制”的精神领地,埋首啃噬自己。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漂”,王二冬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异乡人”的身份,以及对故乡的疏离。于是,在诗歌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呼喊他的“东河西营”,将生命中那个已成为“命运场”的地方尽情地缅怀和追忆。

    2022年03期 No.57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0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名篇探赏

  • 杨绛《洗澡之后》的语言得体性分析

    刘东青;

    得体性是修辞的最高的原则,得体性原则体现为话语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本文以《洗澡之后》为例,从语言世界语境、物理世界语境、文化世界语境和心理世界语境的角度分析了杨绛先生的文学语言艺术。从得体性原则来看,这部新作的语言得体性体现了杨绛先生一贯的艺术追求。

    2022年03期 No.57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铁凝《哦,香雪》的青春书写与时代隐喻

    牛娟;

    《哦,香雪》是当代文学史经典作品之一。新版统编高中教材再次收录,并冠之以“青春的价值”。以时代语境与铁凝的特定经历为触发点,深入解读小说中最具青春色彩的人物群像,最具质感的青春品质,和指向未来的青春情怀;尤以香雪的青春个性深描为样本,品味青春的诗意表达。《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附着了她对文学的审美诉求、文学理想,是解读铁凝作品的重要口径。

    2022年03期 No.571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3K]
    [下载次数:1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倾城之恋》的叙事策略与苍凉美学

    王国恒;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从情感博弈与倾城之恋、生与死、普通与传奇的对照来讲述战争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抒写了她对时代的洞察,对人性的思考。张爱玲之所以采取参差对照的日常叙事策略主要取决于她的“苍凉”美学,即在软弱的、不彻底的普通人身上挖掘、寻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神性”“妇人性”,在世界的悲剧性中寻找世俗生活中生生不息的“人气”。

    2022年03期 No.57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6K]
    [下载次数:3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精神分析视阈下的《白鹿原》

    敬文静;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中,将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将《白鹿原》看做一个整体,将其中的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等看做本我的代表,白赵氏,仙草和白孝文看做自我的代表,朱先生和白嘉轩以及白灵看做超我的代表。其中将田小娥、白赵氏和仙草以及白灵视作这个整体关于女性观的分支。

    2022年03期 No.571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6K]
    [下载次数:1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汪曾祺《鉴赏家》的艺术魅力

    刁茜媛;

    作为汪曾祺最为人熟知的《鉴赏家》,其内容与春秋战国的内核伯牙子期相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其内容更具有平静心情、引人思考实质性意义。汪曾祺借助士大夫知交作为内容载体,虽然以风俗画卷与真假名士为内容主要情节,但其本质仍是表达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名士求贤若渴的人才爱护。以繁华为背景,以思考为核心,才是《鉴赏家》真正表达的内容。

    2022年03期 No.571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8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情感探析

    束品慧;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作家梁实秋怀念恩师徐锦澄先生的散文。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在文中记述了先生的言行举止,记叙了先生对“我”的责骂与教导,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言浅而意深。本文从作者对先生的描写入手,从“敬慕怅惘之意”入手,探究梁实秋对先生的敬慕之情、怅惘之意以及戏谑中透露出的亲昵亲近之情,其中怅惘之意又从感激恩师却不能再续师生情的遗憾和对恩师机遇的叹惜两方面来论述。

    2022年03期 No.571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8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作家研究

  •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悲悯情怀

    徐启文;

    汪曾祺是一个保有赤子之心的平民作家,《鸡毛》《辜家豆腐的女儿》《黄油烙饼》等作品,关注人在卑微中的生存、落魄中的温暖,揭示旧时代百姓无从解脱的苦难境遇,蕴涵着作家真切而深广的悲悯情怀。汪曾祺对于旧时代民俗风情的表达,激活了民族传统在今天的生命力。

    2022年03期 No.571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0K]
    [下载次数:1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轼咏物词的创作机制探讨

    李璐璐;

    苏轼在宋代咏物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咏物词数量颇丰,质量颇高,涉及内容之宽泛,艺术构思之精妙,都是可圈可点的。本文拟借“灵气”一说来探讨苏轼的咏物词,认为苏轼于咏物词史上的开拓之功其实是其灵气使之然。分别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照方式、其身与竹化的创作本体论和雅俗圆融的内容旨趣三方面,探讨苏轼咏物词作的创作机制。

    2022年03期 No.571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8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形象

    路麒玉;

    柳宗元在被贬谪期间,曾多次写到渔翁意象,可见渔翁意象是作者的悉心创构。中国文化中渔翁意象从始至终都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因此也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符号。本文以《江雪》《渔翁》两首代表作品分析柳宗元笔下的渔翁意蕴。渔翁形象的塑造,不仅对于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人格理想具有深刻意义,也体现出作者在孤独抑郁中追求心灵自由的心路旅程。

    2022年03期 No.57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2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儒释道视野下的孟浩然仕隐心态新考

    纪懿恬;

    孟浩然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文采斐然却终生布衣。孟浩然的仕宦与隐逸之路具有特殊性,他固然有求仕心态,但诗中一直流露出对“隐”的向往同样值得关注。综合考虑儒释道三家对孟浩然影响的复杂性,并结合盛唐时代背景,紧扣具体诗作再来解读,发现他内心对“隐”有更深的向往。这样认识孟浩然的仕、隐心态,助于对其人、其诗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2022年03期 No.571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3K]
    [下载次数: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炼字的角度窥探杜甫诗歌的惊人之语

    杨亚民;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创作把语言的追求与生死联系起来。这种惊人之语在他的诗歌里,一方面体现在语言的传神上,古人说“老杜炼神”,但是,这种传神,又和诗句中的关键字离不开关系。另一方面,惊人之语体现在语言传达情感感动人的巨大力量方面。

    2022年03期 No.571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9K]
    [下载次数:10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外国文学

  • 埃瓦雷斯托《金色的根》的历史内涵

    高钰;

    英国黑人女作家伯纳丁·埃瓦雷斯托在其创作的奴隶叙事小说《金色的根》中重新探讨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历史及影响问题。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假想黑人和白人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身份发生颠倒的故事,重新书写历史。本文将该小说放在战后黑人书写潮流的背景下,从小说的非自然叙事手法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和非自然的叙述行为,继而探讨该小说所表达的历史内涵。

    2022年03期 No.57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毛姆《阿金》看中国移民的文化心态

    陈思宇;

    19世纪后,随着大移民浪潮的推进,帝国主义不仅在东南亚和西印度地区夺取了大量土地,并且将大多数普通的中国及亚裔劳动者成为殖民当局牟取暴利的工具,随着大量亚洲移民前往东南亚等地寻求谋生机会,中国移民作为西方他者的“华人群体”愈发被套话。在毛姆游历东方诸国之后,创作了最后一部充满异域情调及东方元素的作品——《阿金》,作品中展现了大量移民国外的中国人在英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艰难生活。毛姆作为英国文化的叙事者和体验者,注视着异国“景观”——尤其是移居他国后移民的底层生存状态,无疑为我们考察他者笔下的中国移民形象提供了契机。

    2022年03期 No.57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砖巷》中孟加拉移民在伦敦的融入与逃离

    吴京朋;

    《砖巷》是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小说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孟加拉少女纳兹奈恩跟随丈夫查努来到英国,在英国伦敦的生活经历。阿里通过纳兹奈恩这一女性形象,将英国社会和母国孟加拉国串联起来,揭示了孟加拉移民在英国的生活处境和真实心态,真实地再现了后殖民主义国家人民在第一世界的生存状态:或付出种种努力归于失败而逃离,或走向异化式报复,或寻找两种文化的一个平衡点而融入其中。在这过程之中,每个人物身上也体现着福柯关于权力与话语的冲突。而阿里通过描写孟加拉移民在英国伦敦的生活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寄予了一种后人道主义。

    2022年03期 No.57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夏目漱石《梦十夜》第七夜中的焦虑意识

    彭婷;

    《梦十夜》由十个相互独立且隐喻遍布的梦境构成,小说展现了作者夏目漱石对于爱情抉择、人生命运和历史现实等诸多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其中第七夜主要讲述了“我”被置于一艘不知所向的大船上,在彷徨不安中寻求解脱,选择跳海自杀却又追悔莫及的梦境,文本多处流露出作者的焦虑意识。本文通过阐释《梦十夜》第七夜梦境中的焦虑情绪内涵,探讨了文本中的焦虑意识与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现状的忧虑及其自身幽暗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系。

    2022年03期 No.57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5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芥川龙之介《橘子》的叙事特征

    梁晓清;金双鸽;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短篇小说巨匠,也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在学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受到家庭的浓郁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芥川龙之介从小喜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唐诗宋词,仅汉籍书就收藏188类,共计1177册。基于作者亲身体验而于1919年问世的短篇小说《橘子》振奋了创作瓶颈期的芥川龙之介的精神。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人物刻画、穿插叠映得情节铺叙、质朴感人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独特的叙事特征。

    2022年03期 No.57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3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暗的左手》中乌托邦建构与道家思想

    江敏;

    厄休拉·勒古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黑暗的左手》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勒古恩摒弃了预设文化立场和偏见,吸收、理解、融通道家思想,对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进行解构,构建了一个阴阳相生的和谐乌托邦,对当今社会以及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2022年03期 No.57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5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无根的“潜鸟”:解读皮格特的身份认同特征

    韩雪;

    《潜鸟》(The Loons)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短篇小说因其独特的构思方法和对人物的细腻描述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具有深刻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皮格特身份认同的无根性及其边缘化的分析,深刻探讨了她人生悲剧的必然性存在。

    2022年03期 No.57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3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凝视太阳》与巴恩斯小说的女性观

    谢丽琴;

    巴恩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为被学者所忽略。巴恩斯的早期作品《凝视太阳》为读者呈现了多名勇于探索自我的女性人物,凸显了“隐含作者”甚至巴恩斯本人对于女性的深切关怀与共情,巴恩斯激进积极的女性观为双性和谐贡献了力量。

    2022年03期 No.571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在成长的路上成长——《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形象比较

    史雨词;钱华;

    青少年成长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从维特和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成长迷惘、精神追求着手,运用对比手法来探讨两位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成因。透过两部作品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我们看到了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的完整世界和丰富的内在。

    2022年03期 No.57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5K]
    [下载次数:2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霍夫曼童话中童年创伤主题分析

    黄志杰;

    霍夫曼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童年创伤是霍夫曼作品中热衷的主题。霍夫曼在他的作品中透露的对童年创伤的观点和态度,在当代社会也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探析霍夫曼《胡桃夹子》和《沙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揭示主人公童年创伤形成的原因及暗恐心理的发展过程,并对比分析导致主人公毁灭性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欲以阐释霍夫曼作品中暗含的克制暗恐心理的方法,剖析霍夫曼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对待童年创伤的态度和观点,为儿童心理创伤的治疗给出建议。

    2022年03期 No.571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6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时光倒流的女孩》中的死亡叙事

    蓝婉祯;

    美国当代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时光倒流的女孩》通过对死亡浪漫化的想象叙事,展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探求人生的意义。文章认为,小说通过讲述已逝的人们离开人间后,在一个名叫“另界”的岛屿上重新展开一段“逆生长”人生的故事,表达了在作者持着直面死亡的理性态度同时也使死亡“去陌生化”,让读者透过表面触及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将从死亡体认、亡灵归属、死亡情绪三个方面论述小说的死亡叙事中体现的人物成长及人生哲理,以期丰富该小说的研究成果。

    2022年03期 No.57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历史主义与《囚鸟》中的人物塑造

    毛宇杰;谷野平;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冯内古特的小说《囚鸟》其人物塑造方式上的虚实结合、内容上的人性还原和技巧上的及边缘化视角以及人性化想象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冯内古特在创作中展示出人物绝望而荒诞的生存状态。

    2022年03期 No.57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9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性的双重囚笼

    陈磊;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全书通过芒果街上少女埃斯佩朗莎的童年记忆,用貌似“诗话”的语言控诉了拉美裔女性遭受的白人文化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压迫。本文从族裔文化和女权主义两方面尝试解读双重压迫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以及拉美裔女性的反抗。

    2022年03期 No.57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8K]
    [下载次数:1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老人与海》之生态批评解读

    李莉;

    《老人与海》是一篇探索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寓言小说。老人将大海和海洋生物都视为朋友和需要尊重的生命,但他无法摆脱渔业工业化带来的身份焦虑,不惜逾越自然法则,去远海捕鱼,结果两败俱伤,以此告诫我们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而无节制向自然索取,否则必将遭受大自然的严惩。

    2022年03期 No.57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9K]
    [下载次数:2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樋口一叶小说作品中的父母形象

    胡利;

    本文通过对樋口一叶作品《十三夜》《大年夜》中的父母形象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了明治时代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2022年03期 No.571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9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古典重读

  • 论《儒林外史》中的草蛇灰线技法

    秦萌萌;柳旭;

    “草蛇灰线”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常运用的技法术语,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和相关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草蛇灰线”法的普遍运用容易产生包袱迭生、悬念四起的艺术效果。它在反复涉及或提及特定事物时,加深了对这一事物的典型描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物的典型特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翘楚,在其行文布局和人物结局的安排上亦能看出草蛇灰线法的运用痕迹。从古典小说评论和古代诗文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草蛇灰线”法在《儒林外史》中的主要指涉方式可分为结构线索、伏笔照应和隐喻象征三种,其中以结构线索和伏笔照应为主,象征隐喻为辅。

    2022年03期 No.571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6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聊斋志异·陆判》的现实意义

    姚昌炳;

    《陆判》在蒲松写科举主题的同类作品中算不上特别典型,较难获得文学研究者青睐,倒是民间有些以它为改编对象的戏曲和影视剧作品。如果从现实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此作品,能让普通读者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为人处世的经验,有重要的人生指导意义。《陆判》是一部非常值得关注的短篇小说。

    2022年03期 No.571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8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亭集序》的美感体验

    王飞;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全文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临川赋诗的盛况。本文立意高远,慧心独运,于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使文章真切自然。也正因为其立意深远,文笔清新流畅,浸透着生命哲理。将这些意境同读者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创作初衷得以共鸣,获得一种特别的“美感体验”。

    2022年03期 No.571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7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教法

  •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初探

    姚红彩;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比重的增加,社会和学校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国学素养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要立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需求,优化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多维度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职前国学素养,实现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初等教育发展。

    2022年03期 No.571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

    廖燕香;梁映彤;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对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教学原则存在模糊的认知和实际操作的困难。结合课标和四位名师《皇帝的新装》的优秀课例,以其教学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展现各位名师对语文教学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原则的理解。以为一线语文课堂教学中提供一个理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新思路和视角。

    2022年03期 No.571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7K]
    [下载次数: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情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黄兆凯;

    语文属于高中时期的核心课程之一,因为涉及到诸多知识点,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同时因为过去的语文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较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进一步革新教学方法,善于应用情境教学模式,充分调动高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究欲望,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研究,探讨了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

    2022年03期 No.571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0K]
    [下载次数:1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教材解析

  • 有效提问在《背影》教学中的运用

    朱佩琪;李文浩;

    教师提问是中学语文课堂中主要的师生互动方式。但教师提问常陷入教师未精心准备提问和难以发挥提问作用的误区当中。基于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和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提出的提问四步法可以规避无效提问,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提问四步法包括提出精心设计的课堂问题;选取适当的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阐释、丰富、完善解答;教师及时有效地反馈四个步骤,它既能促进教学,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和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背影》一课中运用提问四步法组织课堂,可以为提问法四步的课堂实践提供借鉴。

    2022年03期 No.571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9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日《故乡》教学设计比较思考与启示

    郑良妃;

    中日两国《故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既有又相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基于中日两国《故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做比较,结合我国教学实践,借鉴和学习日本的《故乡》教学,希望对今后我们的《故乡》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2022年03期 No.571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0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艺杂谈

  • 古诗词中“风雨”的意象审美

    杨佳莉;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体会“风雨”意象审美所传达的人生姿态,人情冷暖和人生理趣。“风雨“审美意象给予我们强烈的抒情感受,复杂的人生体验,以及丰富的内心启迪。

    2022年03期 No.571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6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元悲剧再体认

    郑妍圩;

    在井上哲次郎这批留德学者于日本学术界重镇辐射的思潮下,蟹江义丸和松村正一比附西学展开的孔子研究,和王国维自撰文章中的思想之暗合,由此可以联系其孔子的理性直觉主义和动机观似康德,与功利主义全然相悖,以动机行为而非结果论善恶。赫勃尔之悲剧论析中印证王国维于康德和叔本华之重视“个人有机体”整体基调上的伦理观,同时也和同样反对启蒙主义的机械观和功利主义的新人文主义之有机观相合。文章揭示了王国维戏曲论中所引入之“悲剧”受到了动机论、直觉派、形式论等伦理思想影响的影响,而与朋萨姆、斯图亚特·密尔和穆勒之功利主义相悖逆,不仅仅以结局之悲惨来定义悲剧。

    2022年03期 No.571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电影《鹅毛笔》对萨德形象的解构与重塑

    周子琪;

    电影《鹅毛笔》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电影,导演考夫曼在遵循真实历史元素的基础上对萨德形象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和重塑。在从传记到影片的改编过程中,导演从“升华的欲望激情”“隐喻的空间选择”“重复的叙事模式”三方面着手,将充满争议的萨德塑造为一个偏执的写作狂,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桎梏的“另类人”和自由主义战士,从而展示了追求自由和激情的个体在现代理性社会中的挣扎和反叛,并借此对自由和现代主义绝对理性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批判。

    2022年03期 No.571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学虚构的N种方式

    石舞潮;胡青宇;

    关于文学虚构,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最具实践启发意义的是文学的虚构方式——即文学创作的各个阶段、作品的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虚构的。本文拟从文本创作实践出发,对文学虚构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归纳,以期有助于形成对文学虚构方式的系统性认知。

    2022年03期 No.571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章观念与小说意识

    孙锡敏;郭伟;

    1930、40年代,叶圣陶先生组织编撰的“民国开明国文”读本与目前广泛通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外国小说选编原则上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语文教育观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民国开明国文着力提倡白话创作的现代文章观念,人教版高中语文则渗入了“文学教育”理念,凸显了小说本体意识;其二,民国开明国文多取材于19世纪现实主义和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表达对底层生命的深沉悲悯,充满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人教版高中语文选编主题整体上趋于丰富而多元,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指向;其三,民国开明国文在选文上多采取“改编节译”途径,“以体味语感为主”,人教版高中语文则有意识融入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2022年03期 No.571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电影《邪不压正》的叙事风格

    李倩;

    姜文电影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从《让子弹飞》到《邪不压正》,姜文赋予自己拍摄的电影一种巧妙的叙事方式。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以流畅的叙事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并用这些人物表现姜文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姜文意图构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电影世界。本文以《邪不压正》电影为例,从叙事艺术、身体隐喻以及黑色幽默三个角度分析这部近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展现姜文特色风格的电影叙事艺术。

    2022年03期 No.571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4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

    马春玉;金明日;

    该论文主要探讨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所在。首先,简述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其次,通过探讨国内大学科幻文学教育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科幻文学教育的问题点。再者,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为例,试论大学教学中具体教学方案。

    2022年03期 No.571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1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平原上的摩西》中的摩西意象

    曲金珠;

    摩西是《圣经》中一个重要的文学原型,在他身上承载着律法、救赎及抛弃旧我诞生新我等多重意义,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一文中借鉴了《圣经》中摩西这一文学原型的部分意义,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救赎的故事,由此作者展开了他对人与人之间能否实现救赎和律法形态的思考。

    2022年03期 No.571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4K]
    [下载次数:1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探索争鸣

  •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死亡原因的再分析

    齐红;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原因,虽众说纷纭,但多倾向于外因:伏伦斯基的冷淡,世俗舆论的压力,俄罗斯上流社会的排斥……事实上,对于反抗意志强旺的安娜来说,促使她主动赴死的原因只可能来自于她自己:在跟伏伦斯基逐渐熟悉以至于麻木的日常生活中,安娜发现一种可怕的生命轮回已然出现,与卡列宁一样,伏伦斯基要建功立业,自己被要求继续“生儿育女”,曾经的平淡日常再次出现,并会继续重复——绝望与无奈击垮了安娜,她的死亡选择缘于一种彻底的倦怠感和存在之光的熄灭。

    2022年03期 No.571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9K]
    [下载次数:3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熙《白下琐言》的文献学意义

    汪维华;

    清代南京著名学者甘熙,家族世居金陵,重教崇文,其代表作《白下琐言》是记载六朝至清代嘉道年间江宁地方史事的笔记类著作,该书成书于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之前,是研究清晚期之前南京地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22年03期 No.571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莺花杂志》所载短篇言情小说模式之新变

    魏旭;

    《莺花杂志》是1915年由孙静庵和胡旡闷编辑、在上海发行的女性文学刊物,杂志以小说为主干,短篇小说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其中短篇言情小说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创作模式,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结局悲剧意识更为明显、人物塑造更立体多元和女性意识萌芽等新变。同时,受时代所限,作品不可避免带有某些封建性。《莺花杂志》短篇言情小说呈现出的新变具有矛盾性,体现近代文学转型的复杂与艰难。

    2022年03期 No.571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选》选潘岳赋数量居首原因探析

    王心雨;

    《文选》赋体选潘岳赋最多,分布类目最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潘岳优秀赋作多,涉及方面广,其才学得到时人认可。西晋是赋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赋既有继承前人的一面,同时又有创新之处,潘岳是西晋赋坛的代表。《文选》所收潘岳的八篇赋既是潘岳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西晋赋的典型,这些赋的思想主旨、艺术特色符合萧统的文学观和审美标准。

    2022年03期 No.571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解放前后文学史中女性诗人诗歌的缺席及原因

    朱荣恩;

    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个性解放启蒙思潮的推动,伴随着男性文人的推崇和创作的群体化及区域化,女性诗歌创作趋向自觉,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女性经济地位及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又因文学经典化问题和研究的不足及女性诗歌自身的“残缺”,女性诗歌在文学史中一直处于缺席的地位。

    2022年03期 No.571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化纵横

  • 香港特区文化认同意识探究

    徐小双;

    始于2019年上半年的香港暴力活动深受以下两个意识的推动:一是背后涌动着的“香港本土意识”及其引发的“香港民主”“香港独立”等思潮,反映了当前部分港人在后殖民文化渗透下与内地间强烈的观念冲突;二是某些港人对自己的国家没有文化认同意识。带有西方殖民主义色彩的香港本土意识和文化认同意识使得回归后的香港对同处于大中华文化圈下的中国内地和中央政府产生了离心力,进一步导致其本土意识被利用,激化了以谋求香港独立为目的的分离意识,为今日香港之困境埋下了导火索。为此有必要正视香港与内地的观念差异,发扬中华文化,尊重各自文化意识,不断加强文化自信以增进香港同胞对中华文化和祖国的认同感,逐渐减少冲突和对抗,实现真正的人心回归。

    2022年03期 No.571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7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阿瑟·韦利论“文学革命”及胡适

    南希;

    英国学者阿瑟·韦利发表在《大陆报》(1927年10月2日)的英文论文《论中国现代文学;胡适的天才》,是西方英语世界的学者最早介绍“五四”文学革命及其领导者胡适的重要文献之一。这篇文献,是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03期 No.571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博士论坛

  • “戏剧化教学”:高校课堂教学的一种新路径

    杜雪琴;

    “戏剧化教学”是将戏剧因素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三个方面特征:其一,以“戏剧”元素导入教学情境。戏剧具有综合性、原创性、艺术性等多种功能,可与其他领域课程相结合,在跨学科语境中进行整体性教学,方能收获多样性、多效能的教学效果。其二,以“创意”表现作为教学理念。有赖于具有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导,指引学生进行有计划、有层次、有程序的创意创作活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其三,以“健康”人格作为教学目标。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塑造学生超越的审美情怀以及自由高远的人生境界,培育“健康”人格形成。“戏剧化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将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一种新路径,使教学方式更为多元化,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2022年03期 No.571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2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作家杜波依斯的中国想象

    杨春芳;

    杜波依斯运用复合想象方法塑造的中国形象在海外中国形象谱系中独具特质。杜波依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诠释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宣传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国想象有明确的意向性和目的性,表征了他对中国的真挚情感和高度认同。杜波依斯对中国形象的积极建构,折射出强大、富饶、和谐、民主的中国形象。

    2022年03期 No.571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文科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彭超;

    新文科发展和文科教育不仅面向文科专业的学生,也要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承担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面向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开展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树牢文化自信,强化价值引领。以文学类通识课程为例,提升通识课程的学术内涵,重视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关注跨界融合,激发学生创新力。在教学上,为学生为中心,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技术的革新,让学习真实发生。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也是在新文科视野下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的题中之义。

    2022年03期 No.571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4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闻传播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李欣;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为后续专业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应融古汇今,把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彰显古韵活力。通过泛读、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大量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并以情感的渗透性、联想展开法与求异创新法等方法使学生对作品进行充分的体验和认识,从而实现古代文学课的美育功能。通过任务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2022年03期 No.571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2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均的“史才”对其诗歌、小说的影响

    郑华萍;

    作为齐梁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的“史才”对其诗歌和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诗歌而言,不仅表现在边塞诗的纪实性,还体现在好用典,并常以历史人物作比;于小说而言,史学实录的精神与文学手法的结合,使其在艺术上较其他小说更胜一筹。

    2022年03期 No.571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7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强化过程管理的“合引启”式教学方法

    张金环;

    文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探讨强化过程管理的教学方法。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研讨和课后总结反思、深入学习三个环节;论述了如何合理运用合作、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加强对这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

    2022年03期 No.571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