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钰;
英国黑人女作家伯纳丁·埃瓦雷斯托在其创作的奴隶叙事小说《金色的根》中重新探讨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历史及影响问题。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假想黑人和白人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身份发生颠倒的故事,重新书写历史。本文将该小说放在战后黑人书写潮流的背景下,从小说的非自然叙事手法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和非自然的叙述行为,继而探讨该小说所表达的历史内涵。
2022年03期 No.571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思宇;
19世纪后,随着大移民浪潮的推进,帝国主义不仅在东南亚和西印度地区夺取了大量土地,并且将大多数普通的中国及亚裔劳动者成为殖民当局牟取暴利的工具,随着大量亚洲移民前往东南亚等地寻求谋生机会,中国移民作为西方他者的“华人群体”愈发被套话。在毛姆游历东方诸国之后,创作了最后一部充满异域情调及东方元素的作品——《阿金》,作品中展现了大量移民国外的中国人在英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艰难生活。毛姆作为英国文化的叙事者和体验者,注视着异国“景观”——尤其是移居他国后移民的底层生存状态,无疑为我们考察他者笔下的中国移民形象提供了契机。
2022年03期 No.57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京朋;
《砖巷》是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小说之一,它主要讲述了孟加拉少女纳兹奈恩跟随丈夫查努来到英国,在英国伦敦的生活经历。阿里通过纳兹奈恩这一女性形象,将英国社会和母国孟加拉国串联起来,揭示了孟加拉移民在英国的生活处境和真实心态,真实地再现了后殖民主义国家人民在第一世界的生存状态:或付出种种努力归于失败而逃离,或走向异化式报复,或寻找两种文化的一个平衡点而融入其中。在这过程之中,每个人物身上也体现着福柯关于权力与话语的冲突。而阿里通过描写孟加拉移民在英国伦敦的生活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寄予了一种后人道主义。
2022年03期 No.571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9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彭婷;
《梦十夜》由十个相互独立且隐喻遍布的梦境构成,小说展现了作者夏目漱石对于爱情抉择、人生命运和历史现实等诸多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其中第七夜主要讲述了“我”被置于一艘不知所向的大船上,在彷徨不安中寻求解脱,选择跳海自杀却又追悔莫及的梦境,文本多处流露出作者的焦虑意识。本文通过阐释《梦十夜》第七夜梦境中的焦虑情绪内涵,探讨了文本中的焦虑意识与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现状的忧虑及其自身幽暗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系。
2022年03期 No.57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5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晓清;金双鸽;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短篇小说巨匠,也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在学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人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受到家庭的浓郁传统文化底蕴的影响,芥川龙之介从小喜读中国古典文学和唐诗宋词,仅汉籍书就收藏188类,共计1177册。基于作者亲身体验而于1919年问世的短篇小说《橘子》振奋了创作瓶颈期的芥川龙之介的精神。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人物刻画、穿插叠映得情节铺叙、质朴感人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独特的叙事特征。
2022年03期 No.571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3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敏;
厄休拉·勒古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黑暗的左手》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勒古恩摒弃了预设文化立场和偏见,吸收、理解、融通道家思想,对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进行解构,构建了一个阴阳相生的和谐乌托邦,对当今社会以及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2022年03期 No.571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5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韩雪;
《潜鸟》(The Loons)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短篇小说因其独特的构思方法和对人物的细腻描述而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具有深刻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皮格特身份认同的无根性及其边缘化的分析,深刻探讨了她人生悲剧的必然性存在。
2022年03期 No.571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3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丽琴;
巴恩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为被学者所忽略。巴恩斯的早期作品《凝视太阳》为读者呈现了多名勇于探索自我的女性人物,凸显了“隐含作者”甚至巴恩斯本人对于女性的深切关怀与共情,巴恩斯激进积极的女性观为双性和谐贡献了力量。
2022年03期 No.571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史雨词;钱华;
青少年成长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从维特和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成长迷惘、精神追求着手,运用对比手法来探讨两位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成因。透过两部作品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我们看到了成长过程中青少年的完整世界和丰富的内在。
2022年03期 No.571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5K] [下载次数:2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志杰;
霍夫曼是德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童年创伤是霍夫曼作品中热衷的主题。霍夫曼在他的作品中透露的对童年创伤的观点和态度,在当代社会也有广泛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运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探析霍夫曼《胡桃夹子》和《沙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揭示主人公童年创伤形成的原因及暗恐心理的发展过程,并对比分析导致主人公毁灭性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欲以阐释霍夫曼作品中暗含的克制暗恐心理的方法,剖析霍夫曼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对待童年创伤的态度和观点,为儿童心理创伤的治疗给出建议。
2022年03期 No.571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6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蓝婉祯;
美国当代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时光倒流的女孩》通过对死亡浪漫化的想象叙事,展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探求人生的意义。文章认为,小说通过讲述已逝的人们离开人间后,在一个名叫“另界”的岛屿上重新展开一段“逆生长”人生的故事,表达了在作者持着直面死亡的理性态度同时也使死亡“去陌生化”,让读者透过表面触及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将从死亡体认、亡灵归属、死亡情绪三个方面论述小说的死亡叙事中体现的人物成长及人生哲理,以期丰富该小说的研究成果。
2022年03期 No.571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毛宇杰;谷野平;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理论为基础对冯内古特的小说《囚鸟》其人物塑造方式上的虚实结合、内容上的人性还原和技巧上的及边缘化视角以及人性化想象等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冯内古特在创作中展示出人物绝望而荒诞的生存状态。
2022年03期 No.571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9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磊;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作。全书通过芒果街上少女埃斯佩朗莎的童年记忆,用貌似“诗话”的语言控诉了拉美裔女性遭受的白人文化和男权社会的双重压迫。本文从族裔文化和女权主义两方面尝试解读双重压迫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以及拉美裔女性的反抗。
2022年03期 No.57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8K] [下载次数:1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莉;
《老人与海》是一篇探索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寓言小说。老人将大海和海洋生物都视为朋友和需要尊重的生命,但他无法摆脱渔业工业化带来的身份焦虑,不惜逾越自然法则,去远海捕鱼,结果两败俱伤,以此告诫我们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而无节制向自然索取,否则必将遭受大自然的严惩。
2022年03期 No.57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9K] [下载次数:2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胡利;
本文通过对樋口一叶作品《十三夜》《大年夜》中的父母形象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了明治时代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社会制度的变迁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
2022年03期 No.571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9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佳莉;
本文从古诗词中“风雨”意象的抒情意味入手,把诗词“风雨”的自然变化和人心的起伏波动联系起来。把古诗词中常见的“风雨”意象,与社会风雨,人生风雨和人心的风雨联系起来。主要分析“风雨”的组合意象所蕴含的多重审美意蕴。风雨小景可以触发内心的深细情感,也书写着风雨大情,关怀苍生,忧国忧民。同时,在“风雨”意象的“过程审美”中,体会“风雨”意象审美所传达的人生姿态,人情冷暖和人生理趣。“风雨“审美意象给予我们强烈的抒情感受,复杂的人生体验,以及丰富的内心启迪。
2022年03期 No.571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6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郑妍圩;
在井上哲次郎这批留德学者于日本学术界重镇辐射的思潮下,蟹江义丸和松村正一比附西学展开的孔子研究,和王国维自撰文章中的思想之暗合,由此可以联系其孔子的理性直觉主义和动机观似康德,与功利主义全然相悖,以动机行为而非结果论善恶。赫勃尔之悲剧论析中印证王国维于康德和叔本华之重视“个人有机体”整体基调上的伦理观,同时也和同样反对启蒙主义的机械观和功利主义的新人文主义之有机观相合。文章揭示了王国维戏曲论中所引入之“悲剧”受到了动机论、直觉派、形式论等伦理思想影响的影响,而与朋萨姆、斯图亚特·密尔和穆勒之功利主义相悖逆,不仅仅以结局之悲惨来定义悲剧。
2022年03期 No.571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3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子琪;
电影《鹅毛笔》不同于一般的传记电影,导演考夫曼在遵循真实历史元素的基础上对萨德形象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和重塑。在从传记到影片的改编过程中,导演从“升华的欲望激情”“隐喻的空间选择”“重复的叙事模式”三方面着手,将充满争议的萨德塑造为一个偏执的写作狂,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桎梏的“另类人”和自由主义战士,从而展示了追求自由和激情的个体在现代理性社会中的挣扎和反叛,并借此对自由和现代主义绝对理性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批判。
2022年03期 No.571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舞潮;胡青宇;
关于文学虚构,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其中最具实践启发意义的是文学的虚构方式——即文学创作的各个阶段、作品的各个层面是如何进行虚构的。本文拟从文本创作实践出发,对文学虚构的方式作一个初步的归纳,以期有助于形成对文学虚构方式的系统性认知。
2022年03期 No.571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锡敏;郭伟;
1930、40年代,叶圣陶先生组织编撰的“民国开明国文”读本与目前广泛通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外国小说选编原则上各有侧重,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和语文教育观念,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民国开明国文着力提倡白话创作的现代文章观念,人教版高中语文则渗入了“文学教育”理念,凸显了小说本体意识;其二,民国开明国文多取材于19世纪现实主义和20世纪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表达对底层生命的深沉悲悯,充满了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人教版高中语文选编主题整体上趋于丰富而多元,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指向;其三,民国开明国文在选文上多采取“改编节译”途径,“以体味语感为主”,人教版高中语文则有意识融入了“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理念。
2022年03期 No.571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倩;
姜文电影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从《让子弹飞》到《邪不压正》,姜文赋予自己拍摄的电影一种巧妙的叙事方式。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姜文以流畅的叙事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并用这些人物表现姜文内心对世界的看法,姜文意图构建一个与现实不同的电影世界。本文以《邪不压正》电影为例,从叙事艺术、身体隐喻以及黑色幽默三个角度分析这部近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展现姜文特色风格的电影叙事艺术。
2022年03期 No.571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4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春玉;金明日;
该论文主要探讨科幻文学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所在。首先,简述科幻文学教育的意义。其次,通过探讨国内大学科幻文学教育现状,指出目前国内大学阶段科幻文学教育的问题点。再者,以厄休拉·勒古恩的短篇小说集《变化的位面》为例,试论大学教学中具体教学方案。
2022年03期 No.571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1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曲金珠;
摩西是《圣经》中一个重要的文学原型,在他身上承载着律法、救赎及抛弃旧我诞生新我等多重意义,双雪涛在《平原上的摩西》一文中借鉴了《圣经》中摩西这一文学原型的部分意义,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救赎的故事,由此作者展开了他对人与人之间能否实现救赎和律法形态的思考。
2022年03期 No.571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4K] [下载次数:1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