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一家

  • 审美视野中的文学、影视与戏剧

    修倜;

    <正>文学、影视、戏剧同为艺术,它们都讲求审美,这无疑是相通的;然而在艺术这个大范畴之下,它们又分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其独树一帜的审美特性。这些不同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讲是由其各自媒介工具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本文也将由此入手,通过文学与影视、影视与戏剧的比较,来阐明这三种艺术形态相互有别的审美特性。

    2007年04期 No.55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1 ]

新作快评

  • 如火的八月

    张惠雯;

    <正>1这一年的八月异常炎热,蒸腾的热雾绕在山间,昼夜不散,像黏附在空中的厚尘。山上的草木晒得翻卷着叶子,石头在日光下闪闪发亮。

    2007年04期 No.5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拿什么拯救底层——评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

    李遇春;

    <正>八月如火,女主人公春光的内心也承受着炼狱般的煎熬。火是欲望的象征。正是贪婪的物欲与纯洁的情欲,时刻焚烧着春光的灵魂。在金钱与爱情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美丽的山妹子春光,她像一个孤魂野鬼一样在这心灵的两极之间来回游荡。她时而快乐,时而忧伤,时而痛苦,她在清醒中沉沦,但却无力拯救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一步地往深渊中陷落。

    2007年04期 No.5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1 ]
  • 乡间的和弦

    周伟;

    <正>一字解:浪,水清无风也浪先跟你讲讲我们乡间有味的事,你要不要浪一浪哩?你别看他手持一根竹杆,一手紧握竹头,着力颠动,只见竹尾那端上下起伏似水波一样摆动。他一脸鬼笑地告诉你,这就是"浪一浪"!

    2007年04期 No.55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 评周伟的《乡间的和弦》

    孔惠惠;

    <正>我们人,其实都是生活在语言的家园之中。在如今的生活中,我们似乎更多的注意那些新出现的词汇,什么"酷"啦、"拽"啦、"闷骚"啦、"抓狂"啦;然而同时对一些古老的词语却失去了兴趣,于是这些词语的意义也就像没有浇水的花朵一样,干瘪了、枯萎了。看到这篇《乡间的和弦》,我仿佛看到了这

    2007年04期 No.5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会跑的村庄

    唐德亮;

    <正>~~

    2007年04期 No.55 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评唐德亮的《会跑的村庄》

    邹建军;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引人关注,不少人从农村角度切入对中国问题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在诗歌写作上,关于中国乡村的忧思与歌唱,成为重要的诗歌主题之一。唐德亮组诗《会跑的村庄》,既没有表达一种歌颂也没有体现一种批判,似乎只是一种对中国乡村生活与民情风俗的比较客观的意象化的呈现而已,当然并不是说其中就没有情感的流动和倾向性的表露。这组诗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生活与人生变迁的高度浓缩,同时诗人也借此表现了独到的人生感悟与深厚的生命沉思。

    2007年04期 No.55 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文学教法

  • 例谈戏剧的比较教学

    李丽华;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第四册戏剧单元节选了《窦娥冤》和《哈姆莱特》两部名著,这两部戏剧同为悲剧名著,一者出自中国的元朝,一者出自西方,语言艰深,底蕴深厚,结构复杂,对初步接触戏剧的高中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整合和比较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领会戏剧的特点,感受这两部戏剧的魅力。具体来说,从下列方面比较可简化教学头绪,突出戏剧教学目标:

    2007年04期 No.55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2 ]
  •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林萍;

    <正>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很多变化:有的教师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从文本中引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有的教师围绕文本做了大量文章,

    2007年04期 No.5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审美是语文课的灵魂

    朱彤;

    <正>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华夏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情感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更是一位美丽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我们与她同行。

    2007年04期 No.55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5 ]
  • 语文研究性学习浅说

    谢世凤;

    <正>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在高中三年的必修课程中共占15个学分,超过语文、数学、外语单科三年的必修课总学分数,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所谓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性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传统教学以"填鸭式"教学方式扼杀了学

    2007年04期 No.55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8 ]
  • 论民间文学教学的新视域

    孙正国;

    <正>我们面对民间文学时总有一份古老而简易的认识,朴素的稚拙,甚至得不到文学史的认可。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民间文学也疏远了大中学生,他们最平面的认识是:民间文学简单、朴素,同时也就是过时与无用的代名词,这严重阻碍着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价值实现。在当前加强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如何真正拓展民间文学的教学,以吸引大中学生并有所补益,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2007年04期 No.55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5 ]
  • 诗歌教学随想

    郑超燕;

    <正>诗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每个诗人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能从他们瞬间情感与感悟定格的诗歌中感受到人类生命中的种种美好。在诗意的生活中,人就更能成其为人,灵魂就可以更清澈,而抵达诗意的生活的捷径,就是阅读诗歌。

    2007年04期 No.55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 ]
  • 试论语文的感受教学法

    刘际平;

    <正>语文作为一门寓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程,它以其基础性和综合性而倍受人们重视。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语文这门课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寻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007年04期 No.55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语文教学导语的设计

    李敬华;

    <正>新课标提倡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而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幕",是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如何设计新颖、别致、精彩的"开场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导语在课堂一开始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把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语文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情感的,导语设计得当,可使学生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导语的设计到底有哪些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法呢?

    2007年04期 No.55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陈鹏;

    <正>由于考试中文言文题型的单调,文言文教学在师生眼中也成为让人生厌的鸡胁——"学之无味,弃之不能"。于是,读一遍,译一遍,背一遍就成了老师固定的教学"流水线";于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传世佳作就被"肢解"为枯躁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整个文言教学沦为一潭死水。

    2007年04期 No.55 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9 ]
  •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王俊德;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会讲"话",而且要把"话"讲好,讲的漂亮。教师天天讲课,但要做到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要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

    2007年04期 No.55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地方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余志英;

    <正>很多到湖北黄石发展的外地人有一个感觉:黄石缺少文化氛围,外面流行什么黄石就流行什么,很少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土生土长的黄石人,被问及黄石有什么地方好玩时,大多数会毫不犹豫地说"没什么地方好玩"。求学也好,就业也好,黄石人想的更多的是走出黄石。难道黄石这块土壤天生缺少文化?笔者认为,不是黄石缺少地方文化,缺少亲和力凝聚力,而是黄石人缺少发现黄石文化的眼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利用语文课堂这个阵地,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渗透这种教育呢?

    2007年04期 No.55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69 ]
  • 浅谈新教材的整合教学

    牟蔚林;

    <正>作为国语的汉语言,无论你学得多好、用得多活,甚至是成果不少,论著成山。可世界的名流、专家、学者,有多少人能阅读,能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用时代的要求去警示。即便你全身都是能,遍体皆为宝,可知识偏科,语言单一。面对世界,就连交流都办不到,又有何用呢?这就要

    2007年04期 No.55 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王日淦;

    <正>近日,我有机会观摩了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举办的校园戏剧节的汇报演出活动。我很惊讶于学生的精彩表演,我也慨叹于这所学校语文老师的眼光与努力。小品、话剧、戏曲、音乐剧,这些,学生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他们是怎么懂得如何编剧,怎样排演的?他们又是怎么策划、构思整个演出的呢?这些学生与我所教的众多学生并无不同,他们是如何突然"长大"的呢?我更通过这样的活动,产生了一些思考。

    2007年04期 No.55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6 ]
  • 语文教学中评价小议

    薄春霞;

    <正>《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可见,评价已成为是否能够使素质教育获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所在实验区的一些做法,略谈几点拙见。

    2007年04期 No.55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文本读法

  • 阅读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邵丽君;

    <正>《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篇就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又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特点"。

    2007年04期 No.5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桃花源的另种解读

    邓子华;

    <正>提起桃花源,人们马上想到陶渊明,桃花源仿佛就成了陶渊明的代名词。说怪不怪,当我们细读《桃花源记》的时候,我们不仅从中感悟到陶渊明的思想情感,而且从字里行间中还可以看到陶渊明不朽的大名,及其象征意义。

    2007年04期 No.55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1 ]

文章写法

  • 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

    孙正奎;

    <正>作文,是先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然后再将"意"转化为"文"的一个双重转化的过程。但作文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害怕写作文,往往感到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造成的。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之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成了无

    2007年04期 No.55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4 ]
  • “物·意·文”作文训练规律浅说

    吴章贵;

    <正>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理论,是以写作活动的终极产物——文章为研究对象的。重视对文章结构与技法的静态分析,重视读写结合,把读文到写文的过程,视为作文训练的全过程。于是就形成了在摹仿的基础上,以文体知识和写作技能知识为主轴的传统作文训练体系。这种体系把学生写作局限于表达的局部过程,切断了学生作文与生活的直接联系,

    2007年04期 No.55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5 ]
  • 写好作文开头的几种方法

    周利文;

    <正>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作文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有如唱歌定调,一定要先声夺人。下面介绍几种作文开头常用的方法。

    2007年04期 No.55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6 ]

作家研究

  •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刘玉有;

    <正>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现代女性作家迟子建是新时期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小说风格独特,个性鲜明。其作品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小说将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如倍受人们注目的作品——《北极村童话》、《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日落碗窑》、《雾月牛栏》、《清水洗尘》等等。

    2007年04期 No.5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9 ]
  • 苏轼“自是一家”论的偏失

    高新伟;

    <正>一、苏轼"自是一家"论的内涵苏轼词论散见于有关的题跋、序引、书信及宋人所撰的一些诗话、词话、笔记中,约有十余则,言语颇简约,不如其诗论文论丰富系统。后人将苏轼的词论概括为"以诗为词",而苏轼自己打出的旗号是"自是一家",且这一旗号显示出了苏轼革新词风的目的和信心,显示出了苏轼词论的特征和意义,故而笔者赞同用"自是一家"论来概括苏轼的词论。

    2007年04期 No.5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0 ]
  • 论郭沫若的抒情短诗

    耿怀海;

    <正>我国几千年的诗坛,好似广漠而灿烂的星空。星空中有一颗光芒四射的新星,便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诗人郭沫若。他的诗歌,一贯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建国以后,对新中国纵情歌唱。读着那些闪光的篇章,好像捏着一团熊熊的烈火,给我们增添了热力和勇气,给我们增添了奋勇前进的力量。他的诗歌,想象丰富,热情奔放,浪漫主义激

    2007年04期 No.55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丰子恺散文中的佛教意识

    郭青格;

    <正>丰子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令人景仰的地位。他不仅是位画家,其漫画脍炙人口,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其文风格独特,集儿女情趣与人生哲理于一体,显示出淡泊平和,雍容恬静的大家风范。丰子恺是20年代后期以画家身份客串文坛的,当时散文大家林立,如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梁实秋、林语堂的隽永幽默,鲁迅的冷峻深沉,而丰子恺的系列散文《缘缘堂随笔》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蜚声文坛,其主要原因就如日本现代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言:"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1]

    2007年04期 No.55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1 ]
  •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赵慧玲;

    <正>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他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2007年04期 No.55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9 ]
  • 李清照词的愁情艺术

    倪晓英;

    <正>在作者如林、名家辈出的我国古代文坛上,李清照是一位才华出众、成就卓越的女作家,她以词闻名,也工诗、善文、并有词论流传。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一对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的恩爱夫妻,本可白头偕老,长作学问,但命运多舛,婚后不久赵明诚出守莱州,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死于建康(今南京),李清照从此颠沛流离,孤零零地走完了她的后半生。读罢李清照的词作,字里行间浸透了一个"愁"字,国破家亡之愁,夫妻生离死别之愁成了李清照词的主题。

    2007年04期 No.5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9 ]
  •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之比较

    杨菲;杨琴;

    <正>在中国繁盛的诗坛上,曾出现两位泰斗,一个是田园诗派的奠基者陶渊明,一个是开创了山水诗派的谢灵运。袁行霈先生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而谢灵运出身于士族大地主家庭,他为永嘉太守时,每次游赏山水,从者动辄数百,以致被误解为盗贼。正如《宋书》所记载,"故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对于谢灵运

    2007年04期 No.55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8 ]
  • 李白诗歌中的想象艺术

    万峰;

    <正>唐代大诗人李白是艺术想象的行家里手,艺术想象独特,想象的范围广阔。过去、现在、未来、天上、人间、地下,艺术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如果说,宇宙以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个极限的话,那么,艺术想象却可以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的限制,是无边无沿的。

    2007年04期 No.55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湖北文坛

  • 评李遇春的《权力·主体·话语》

    於可训;

    <正>上个世纪40至70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年代。这个年代的特殊性,就在于,这期间的文学不但像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深受战争心理的影响,而且在战后的和平环境中,又因为整个国际冷战背景的关系,被纳入到一个高度政治化的体制之中。在这样的体制中,文学必须接受高度统一的规范,必须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甚者在有些时候还难免要充当意识形态领域里阶级斗争的工具。

    2007年04期 No.55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2 ]
  • 论晓苏的新校园小说

    金立群;

    <正>当下的校园小说创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视域。一种是青年人的视域,以一批"80后"写手为代表,将校园小说的青春梦幻和时尚特质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校园小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样式小说,针对着特定年龄段的读者,在带给他们阅读亲切感的同时也带给他们各式各样的白日梦。另一种则是成年人的视域,如近年来活跃于校园小说创作的孙春平、阿宁、曹征路、汤吉夫等。在他们的笔下,校园也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而多多少少在社会大气候

    2007年04期 No.55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 ]

名篇探赏

  • 《金锁记》悲剧形象与悲剧根源探析

    闫薇;

    <正>《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受关注也是最成功的一篇小说。在这个蕴涵丰富的文本世界里,作者以同情的眼光注视着笔下的人物,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把人性的渐失揭露得淋漓尽致,并以冷峻平淡的语言,塑造了雄性衰落的男性形象和难逃命运枷锁的女性形象。本文在分析《金锁记》这两组性别不同但同属悲剧的人物形象基础上,试图探寻产生悲剧的内在根源。

    2007年04期 No.55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8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1 ]
  • 论《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女性形象价值

    刘书营;

    <正>《长恨歌》是女作家王安忆的经典作品,它的魅力在于对生命悲剧底蕴的苍凉体悟,这种悲剧与苍凉与书中的主人公——王琦瑶无关,但通过王琦瑶表现出来,王琦瑶只是故事的载体,串起了作家对生命、人性、人生的理解。王安忆之所以看中王琦瑶这个人物,写她,是因在她身上看见了一份苍凉,一份逼人的、摆脱不了的苍凉。这份苍凉与其说来自命运、来自历史变迁,不如说来自生命本身;与其说来自王琦瑶,不如说来自王安忆自己。这份苍凉是王安忆人到中年

    2007年04期 No.55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2 ]
  • 迟子建《逝川》的内蕴解读

    刘秀兰;

    <正>世上的好作家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位都能令人体验到阅读的幸福;世上的好作品也不少,但并不是每一篇好作品都能令人怦然心动。迟子建的《踏着月光的行板》、《逝川》等篇什,却总能让读者读之欲罢不能、品咂回味,然后陷入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和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反观,久久难以自拔。

    2007年04期 No.55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王安忆《小鲍庄》意蕴解析

    侯永超;

    <正>《小鲍庄》是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给作家带来了不少殊荣,使她有幸步入80年代中期涌现出的"寻根小说家"之列。在《小鲍庄》之前,这位女作家的创作大都是她做知识青年以及回城后的体验和感受,是她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宝库中提取出来的艺术化反映。赖有《小鲍庄》的问世,才使得这位女作家具有博大辽阔的文化意识,从而开掘民族文化沉积与民族文化载体上体现的正负面因素。这使她继承了

    2007年04期 No.55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0 ]
  • 读千里烟的小说《爱情豆豆》

    雷礼锡;

    <正>许豆豆是千里烟的小说《爱情豆豆》里的女主人公。她是一个怀抱希望的女孩。她虽然在流浪和漂泊中生存,但希望找到她所需要的爱情。

    2007年04期 No.55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古典重读

  • 从《武松打虎》看艺术真实与传奇的统一

    徐冬香;

    <正>《水浒》有著名的"武十回",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描写,突出地表现了武松勇敢、机警、光明磊落和敢作敢为的英雄性格,它和林冲、鲁智深等英雄传奇故事一起构成了全书的精华。武松打虎——是武松传奇的亮台戏,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用理想化的夸张情节,充分地展示了武松的力与勇,显示了武松英雄的胆略和气

    2007年04期 No.55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王维《过香积寺》内蕴解析

    张西存;

    <正>《过香积寺》[1]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2]。

    2007年04期 No.55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诗经》爱情诗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张武坤;

    <正>《诗经》中有很多反映爱情生活的篇章。这些原始牧歌式的爱情诗,或炽热,或倩巧,或凄惋,或柔媚,风格多样,秀姿纷呈,是《诗经》中最具异彩、最有美趣、最富魅力的篇章。

    2007年04期 No.55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8 ]
  • 欧阳炯《南乡子》欣赏

    康小曼;

    <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晚唐五代词人欧阳炯的一首《南乡子》词:"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顿觉一阵清爽质朴之气扑面而至,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那美丽动人的南粤风光之中。

    2007年04期 No.55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论《金瓶梅》中潘金莲的悲剧精神

    严赛梅;

    <正>潘金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世情小说《金瓶梅》塑造的最成功的艺术形象,是人们心目中集多种恶德劣性于一身的淫妇、悍妇、妒妇。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潘金莲确实是一个令人发指的反面形象,但从美学悲剧的角度看,她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具有强烈悲剧精神的形象。

    2007年04期 No.55 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0 ]
  • 李贺《梦天》内蕴赏析

    史玉辉;

    <正>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2007年04期 No.55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7 ]
  • 论《庄子》的不可分析性

    黄晚;

    <正>《庄子》是一本人间之书,又是一本天道之书;是一本帝王之书,又是一本隐士之书;是一本生死之书,又是一本沉思之书。在它"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语)的文字之中,展开了一个浩瀚无垠,宏阔深远的宇宙,实乃中华文化之滥觞。开卷拜读,"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于是,千百年来,对《庄子》的解读层出不穷,可谓汗牛

    2007年04期 No.55 9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生存状态

    廖晓宇;项健;

    <正>魏晋是一个思想极其活跃、文化多元化发展、生活空间十分广阔的时期。各种新的观念、新的风尚不断涌现,社会的审美风尚也不断变迁。这个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的美学高峰期,这个我们称之为"魏晋风度"的人文精神和特定氛围,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世说新语》以清简的笔墨广泛而精微地记叙了魏晋士人的活动和精神风貌,为我们再现了魏晋文人的悲空玄隐,放达潇洒的生存与创作状态。

    2007年04期 No.55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3 ]
  •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

    秦宇霞;

    <正>两千多年来,对孔子的阐述可谓多矣,正如林存光在《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书中指出,即使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对其形象的描述也不一样,如墨家称其为"繁饰礼乐而崇尚无用的孔某",庄子称其为"现世最大的盗贼",孟子和荀子称其为"既仁且知而盈体智慧的圣人"。这种矛盾在《论语》中也存在,他的弟子说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而隐者则说他是"五谷不分、六体不勤"。

    2007年04期 No.55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袁宏道《满井游记》意蕴解析

    陈浩巨;

    <正>袁宏道(1568-1610),明代公安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文学上深受李贽的影响,认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主张作家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诗文兼长,散文以描写士大夫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他的游记清新俊逸,在艺术上有显著特色。

    2007年04期 No.55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1 ]
  • 《山坡羊·潼关怀古》内蕴赏析

    丁凌云;

    <正>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他在文宗天历二年(1329),作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关中救灾途中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写下的九首怀古曲子之一,其韵味沉郁,色彩浓重,意蕴深邃。

    2007年04期 No.55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登鹳鹊楼》意蕴鉴赏

    龚悦耳;

    <正>王之涣(668—742),字季陵,原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早年曾任河北衡水县主簿,后因遭诬去官。此后,诗人漫游十余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晚年任河北省文安县尉,不久病逝。

    2007年04期 No.55 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7 ]

外国文学

  • 简论奥斯丁的精神气质和女性意识

    骆玉容;

    <正>1697年,法国作家谢尔·佩罗出版的经典童话《灰姑娘》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后来,"灰姑娘"逐渐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中常常采用的模式,简·奥斯丁创作的6部小说就采用了"灰姑娘"模式。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只活了短短的四十二年,终身未嫁。然而,奥斯丁却创作出了以婚姻题材为主题的小说6部:

    2007年04期 No.55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当你老了》一诗所流露出的怨恨

    温碧武;

    <正>威廉·巴特勒·叶芝一直被誉为英语世界的一流诗人。因父亲是个画家,叶芝早年倍受艺术熏陶,后转而从事诗歌创作。在叶芝早期的诗歌中,他主张诗歌的语言必须是朦胧的,暗示的,微妙的,透着良好的艺术底蕴,于是其早期的诗歌写的朦胧,略带忧伤,辞藻比较美丽。自然,死亡,战争,宗教,爱情,都是诗人们乐此不疲的主题,其中爱情更是个永恒的主题。叶芝何尝不是如此,其众多的爱情诗都是以

    2007年04期 No.55 11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2 ]
  • 评劳伦斯《虹》中厄秀拉的形象

    贾莉;

    <正>小说《虹》是劳伦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于1915年完稿,第一版于当年9月30日由麦修恩公司出版,但在不到两个月该书因为"淫秽","有伤风化"被英国当局查封。1915年12月,美国版的《虹》问世,但多处被删节。1926年,英国再版《虹》也只能以删节版出现。完整的《虹》直到1949年才由企鹅出版社出版。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作品使得英国政府如此大动

    2007年04期 No.55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4 ]

课文研析

  • 《大堰河——我的保姆》解读

    于吉东;

    <正>《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的成名作。1933年春,身陷牢笼,失去自由的诗人透过阴冷监狱碗口大的窗户,看到天空飘落的雪花,想起了早已故去的保姆:"今天我见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自然界的无情风雪引起了诗人的特殊感受和沉思,唤醒了诗人对乳母的思念,使他的思绪飞回到幼年时代,并由此展开对乳母大堰河的追忆和悼念。

    2007年04期 No.55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3 ]
  • 谈《故乡》的行文线索

    周长海;李亨富;

    <正>《故乡》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是了解旧中国、旧社会、旧农村、旧农民的一面镜子。对于其主题争议较多,概言之,有"社会论"与"人生论"两种。"教参"历推"社会论",但"人生论"由来已久,茅盾先生便是这"人生论"的代表。《故乡》一问世,他便给出了定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

    2007年04期 No.55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0 ]
  • 浅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小乔”

    张军;

    <正>《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苏轼在这首词中激情澎湃地描绘赤壁这个古战场的壮美景致,并着力塑造了曾经在这个古战场上叱咤风云、建立不朽功勋的周瑜的英雄形象,借此表现了对这场历史上著名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2007年04期 No.55 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虞美人》悲情浅析

    苟飞;

    <正>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他能诗文、书画,通音律,尤以词著名。961年即位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此时已成风雨飘摇中的小舟。他向宋国上贡大量金银珠宝,从而换取了十余年的苟安。但他不思进取,依然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975年,宋兵攻破金陵,正在静居寺听经的后主仓惶被俘到汴京。在其后两年软囚生活中,受尽凌辱,终日以泪洗面,在对"故国"的"不堪回首"中,备受身心的煎熬。

    2007年04期 No.55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探索争鸣

  • 论儿童文学对素质教育独特功能价值的实现

    李玉鸽;

    <正>素质教育是在"树人",儿童文学的根本目的则"在于通过文学的独特价值,使尚未完成向上述的社会的人成长的儿童、或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逐步接近于完成向健全的社会的人的成长。"[1]两者在目标、原则、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全面契合。别林斯基认为,文学"是一切教育、一切学术,尤其是初级教育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严既澄在《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

    2007年04期 No.55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62 ]
  •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霍祎然;

    <正>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2007年04期 No.55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3 ]
  • 试探口语表达与交际

    余荣宝;魏红;

    <正>口语,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口头上使用的语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使用语言,也要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否则便无法同他人交流。一个人一生之中做得最多的活动,莫过于说话,不是我们说给别人听,就是别人说给我们听,说话可以交换彼此意见,而且可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说话可以表现我们的人生观,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007年04期 No.55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六朝志怪小说中神仙题材的故事流变

    柳军;

    <正>神仙说起源于先秦,其以描写仙人、仙境、仙药为主要内容,宣扬的是长生不死的思想。神仙说进入小说,并成为小说之题材大抵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博物家所作的地理博物之书;二是神仙方士出于宣教目的而作的仙人传记。从对志怪小说形成的影响看,神仙题材的出现不但使神仙说衍生出诸多生动的富有文学性的故事,还把降仙、遇仙等故事模式带入小说。当然,从现存小说中看到的许多神仙故事亦在民间甚为流行,诸如"仙女降董永"、"何比干遇神妪"以及"秦始皇会海神"等故事,都经历了民间——文人——民间的传播过程。

    2007年04期 No.55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7 ]

文艺杂谈

  • 浅析孔子的学习观

    马健;

    <正>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我国史册中的地位足以可见。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与世界接轨、吸收、借鉴外国教育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决不能弃之不顾,而应当科学地予以认识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读《论语》有其不可小视的现实意义,本文撷取其博大精深思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观加以粗浅探析,以求教方家。

    2007年04期 No.55 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古诗词中的愁情鉴赏

    方庆花;

    <正>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成了其中心内容。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我们可以信手拈来一些咏"愁"的诗行:出自北门,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大夫跋涉,我心则忧"(《鄘风·载驰》),"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豳风·七月》)。可见,诗人咏愁由来已久,这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艺术鉴赏。现就内容、技法两大方面做一探讨。

    2007年04期 No.55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6 ]
  • 论摄影创作中的价值取向

    张晨晨;

    <正>摄影是一种艺术创作。摄影者在进行摄影创作时,首先要解决价值取向问题,即为什么而创作。只有先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创作中如何提炼作品主题、如何找寻素材、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摄影者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摄影创作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一定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的,而且达到了比较高的审美水准的,两者缺一不可。

    2007年04期 No.55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9 ]
  • 文学语言中的语法变异

    李满端;

    <正>人们习惯于学习和运用已约定化的语法。可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一些新语法现象,或为人所不解,或不注意。好学多问的学生可能向语文教师问及,教师或许要瞠目结舌,而一时又找不到参考资料。本文把此种语法现象称为"语法变异",试归纳常见的几种类型,并尽量从"好"的方面,指明它的效果。

    2007年04期 No.55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硕士论坛

  •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王颖;

    <正>"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2007年04期 No.55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雌性的草地》中性的悲剧性张扬

    夏冰;

    <正>严歌苓的作品大多深入内心层面和人性的高度来描写不同的女性,其笔下的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一种普遍的雌性特征,通常表现为爱与性的争斗,以及在痛苦中被升华了的关于人性的奇异美感。《雌性的草地》中,这种争斗表现的尤为明显。不论是到处流浪的小点儿,还是那群牧马班的姑娘们,在畸变的年代里,长期被压抑着的原始雌性,以更激烈的方式喷涌而出,并以两个极端的形态在每个女人的血液深处并

    2007年04期 No.55 14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9 ]
  • 《祝福》:折射传统妇女观的一面镜子

    朱安平;

    <正>小说《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传世名作。祥林嫂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个鲜明生动,永存不朽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身上折射着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深深忧虑,也折射着鲁迅对传统女性命运寄予的极大关注与同情。作品中,鲁迅先生在对祥林嫂的社会地位,人生经历等的描绘中融入了一些传统妇女观的刻画。折射着传统妇女观因袭的文化积淀对女性的摧残压迫乃至毒害。本文意在从这一角度切入,不仅仅是同情她,而是她这一形象引发更多的思考,探讨从她身上折射出的传统妇女观。

    2007年04期 No.55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文学语言与汉语张力

    石瑛;

    <正>语言的张力主要表现为语言的反规范化和陌生化。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的生机和张力,就在这种陌生化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文学语言的这种张力效应的魅力,诱使作家去求索,去创新,努力突破既成的表达准则和接受习惯,进行语言的探险,正如艾略特对这种语言探险的表述:"词语在压力下绷紧、破损、直至断裂,在张力下滑动、脱落、消亡;陈旧的词语必定被淘汰,不会在原有水平凝滞不动。"文学语言的探险,首先是在语言系统内部进行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界内变异",其运作

    2007年04期 No.55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1 ]
  • “土匪”在五四文学语境中的新含义

    陈璐;

    <正>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土匪"意为"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地方武装团伙或其成员",对"匪"的解释为"强盗,抢劫财物的坏人"。从词典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土匪一词是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在《土匪的历史》一书中,就将土匪分为积匪、义匪、兵匪、外籍土匪、政治土匪和海匪、湖匪、山匪等六大类别。其中义匪指的是土匪当中的义士,他们颇具狭义心肠,常为老百姓伸张正义,因此,能够受到群众的帮助和支持,在民族大义前也会以大局为重。

    2007年04期 No.55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51 ]
  • 《秋兴八首》:悲情与秋景的完美融合

    黄彬;

    <正>庄子说过:"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人生的忧愁太多,理想破灭,相思离别,家国破亡……"诗可以怨"、"哀怨起骚人",说出了诗的真谛。"杜诗强半说愁",这种观点也不偏颇。杜甫晚年的代表作《秋兴八首》正是以悲情动人。

    2007年04期 No.55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 以杜甫《绝句》为例看古人宇宙观

    赖彦刚;

    <正>《周易》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说:"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就是说,我国古人通过仰观俯察得以象形绘事而通过易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影响极大。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中国文人独特的时间、空间意识——以"我"为中心,俯仰之间体悟宇宙真谛。将"我"的意识融入到宇宙之中,

    2007年04期 No.55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8 ]

原创天地

  • 深山雾茫茫

    刘协庭;

    <正>教了三十多年书还没有到过厚皮岭的泥鳅岭,因为那里没有我的学生。今年给碰上了,有一男生和一女生,读了半年初中又说要停学,我很奇怪,去厚皮岭做一次家访吧,一来可了解情况,二来欣赏一下深山的自然风光。

    2007年04期 No.55 15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8 ]
  • 谁颠覆了梦中的丽江

    宋继英;

    <正>丽江,一个神秘古老的地方,让我神往以久,从接触到的所有对丽江描写的文字和看了在丽江拍摄的《一米阳光》电视剧,都告诉我丽江是一个一辈子必须要去的地方,是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地方,是一个宁静安祥、具有非凡魅力和神秘色彩的地方。我是那么强烈地想见到丽江,见到那如梦如幻的丽江……

    2007年04期 No.55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乡情

    喻承华;

    <正>~~

    2007年04期 No.55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文坛扫描

  • 作品快递

    <正>●盛可以推出婚恋小说《道德颂》青年女作家盛可以日前在上海文艺推出新作《道德颂》,讲述了一个未婚女孩与已婚男人的情爱故事。书中人物都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和婚恋背景,这样的纠葛和背景,仿佛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现

    2007年04期 No.55 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新闻展播

    <正>●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揭晓4月7日,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终评结果揭晓。六位在2006年度发表和出版了优秀作品的作家分获各项荣誉,包括:韩少功荣获2006年度杰出作家、北村荣获2006年度小说家、雷平阳荣获2006年度诗人、李辉荣获2006年度散文家、王德威荣获2006年度文学评论家、乔叶荣获2006年度最具潜

    2007年04期 No.55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0 ]
  • 名家语录

    <正>●张炜认为大作家应有"小个性"著名作家张炜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大学,报刊,电视网络,许多时候都是综合进入一种时髦的,顶多是依赖一点自己的语言方式而已,即‘小个性’——如果其中大部分连这种‘小个性’也没有,那大家是不会理睬不会叫好的。"张炜说,总体上看,许多创作

    2007年04期 No.55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文坛点滴

    <正>●杨降最先向利息税开炮吴敬琏在两会上接受采访时透露,取消利息税的想法最早由翻译家、文学家杨绛先生提出。查资料发现,2004年12月,《财经》杂志探望杨绛先

    2007年04期 No.55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下载本期数据